作为南疆第一大城市,喀什居然仅有一家大型超市。这主要原因在于,维吾尔族同胞更习惯于在巴扎(集市)上购物。巴扎既是消费场所,也是社交和娱乐场所,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逛巴扎就不能了解维吾尔族人。
喀什经常被概括为“一座巴扎,三个麻扎(陵墓)”,这个“巴扎”指的就是东门大巴扎,本地人说,“除了太阳和月亮买不到,你在巴扎什么都能买到”。
东门巴扎的本名是中西亚国际商贸城,建在吐曼河边,这是全新疆甚至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集市。仅在大棚内的摊位就有6000多个,遇到巴扎日(星期日),附近几条街都摆满了小摊。一天内只能走马观花。巴扎日,10万之众在这里摩肩接踵。
巴基斯坦的铜雕、土耳其的地毯、印度的香料、和田的玉、英吉沙的匕首、于阗的乐器、阿图什的石榴、伽师的瓜,再加上本地著名的铜器、爱特莱丝绸、花帽、木器、皮具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包罗万象的商品有的翻越了重山万水,有的就产自自家后院;有的是流水线上的科技产品,更多的则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制品。
更多商品还是维吾尔族同胞居家过日子的小商品:锅碗瓢盆、箱包皮具、被服布料。彩电、冰箱、音响、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样在巴扎里卖。每类商品都有几条街在卖。日用品90%都来自内地其他省市,主要是浙江、江苏一带,包括各种民族风情的服装、布匹。卖东西的都是男人,买东西的都是女人,这也体现了维吾尔族家庭的社会分工。逛累了,门口就有各种食品摊,卖米肠、羊杂、羊头、烤肉,还有石榴汁、酸奶刨冰。
除了本地居民,巴扎里还能经常见到穿着白色袷袢留着大胡子的巴基斯坦商人,他们大多来自巴北部地区的吉尔吉特,还有戴着“卡勒帕克”(白毡帽)的吉尔吉斯人,他们多来自首都比什凯克和商业中心奥什。东门大巴扎也是一个国际采购市场。
东门巴扎兴起于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集市交易就立刻在土曼河的河滩上得到了复兴。“巴扎发展越来越大,附近最远到和田的居民都过来赶巴扎。”刘学杰说,“后来政府不断规范市场,兴建了市内的经营场所,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刘学杰回忆说,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喀什的对外贸易获得了发展机会。“1992~1993年每天都有五六十辆卡车开进东门巴扎,中亚商人们运来了家里用的厚重的皮大衣、靴子、各种钢铁制品,甚至还有列宁和斯大林的金属塑像。”刘学杰说,“他们把这些东西很廉价地卖掉,然后买走大量的生活用品。”
丝绸之路的后代们最不缺乏的就是商业天赋,大量维吾尔族商人于是开始抢购那些金属制品。维吾尔族外贸商人吐尔逊,就曾经用新疆产的“阿迪德斯”运动鞋,换回了300多吨“钛板”,很快被军代表高价收走。吐尔逊曾是喀什市外贸局的老职工,会讲流利的俄语。那时候,中亚五国的各个首都出现了规模达几千个档位的“维吾尔族大巴扎”,交易方式大多是以货易货。
但火热的外贸生意并不长久,“两三年时间,原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的家底就基本卖完了。这些国家都经历长期的经济停滞,也不可能从中国进口更多的商品”。刘学杰介绍到。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情况逐渐开始好转,国家对于新疆开发的战略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反弹,使人们看到了复兴丝绸之路的希望。
从地理上看,喀什地区(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的乌洽县)共与5个国家接壤,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除了阿富汗和印度外,喀什拥有5座边贸口岸和其他3国相连。于是,有了“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优势。
向西北经乌洽县的伊尔科什坦和吐尔尕特口岸与吉尔吉斯斯坦相通;向西南经塔什库尔干的卡拉苏口岸与塔吉克斯坦相通;向南跨越喀喇昆仑山,通过海拔4700米的红旗拉普口岸与巴基斯坦相通。喀什机场还开通了直飞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航线。如此集中的口岸群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开货车的司机从喀什出发,一天内就能到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及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从喀什机场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距离比到乌鲁木齐还要近1/3。喀什的对外贸易可以直接辐射到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等国家。
喀什的进出口贸易额在近年来大幅上涨。2002年,喀什全地区的外贸进出口额只有1600万美元,2005年上升到了6540万美元,2006年则达到4亿美元,2007年是11.7亿美元,2008年是16.6亿美元。6年时间内,喀什的外贸增长了100倍。而这些数字,还仅仅局限于在喀什注册的本地企业。从全部的过货量看,2008年全国从喀什出境的货值为96亿美元。
古老的丝绸之路早已湮没于漫漫沙海之中,新的亚欧大陆桥已经提上日程。相似的语言和习俗,使丝绸之路的复兴有了文化上的基础。很多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商人在国外都有亲戚和房屋,能讲维语就可以在这几个国家通行。从历史上看,他们血缘相亲,习俗相近,语言相通、民族相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