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大唐西域记》?
羯若鞠国
羯若鞠国,方圆四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西临恒河,长二十余里,宽四五里。城壕坚固险阻。城内楼台殿阁,遥遥相对,花木,树林、池塘,美丽明朗,澄清如镜。外国许多奇珍异宝,多聚于此地。当地居民,人人欢乐,丰足富饶。花果种类繁多,庄稼收种适时。气候温暖调和,风俗淳朴厚道。人的容貌俊美端庄,服饰鲜艳华丽。专心好学游艺,谈吐清晰,见解深刻。信奉佛教或异教的人各占一半。寺院有一百余所,和尚一万余人,大乘和小乘一并学习。外道神庙二百多所,异教徒数千人。
国号由来
羯若鞠国,在世人长寿的时候,它的旧王城叫拘苏磨补罗大唐语言是花宫,国王名叫梵授。前世积德,聪明智慧,德高望重,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威慑赡部,声震邻国。他有上千个儿子,人人机智勇敢,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他还有一百个女儿,个个容貌美丽,仪表端庄。
当时,有一个仙人居住在恒河河畔,他在这里收视反听,坐禅入定几万年了。由于他形如枯木,因此招来了四方游荫的飞鸟在他身上歇宿,随着鸟群排泄粪便,在仙人肩上留下很多尼拘律果核。此后,暑往寒来,仙人周围绿荫垂挂,长成用两臂才能合抱的大树。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头,仙人起身脱离禅定。他想砍去这棵大树,又唯恐捣翻了鸟窝。当时人们都称赞仙人的美德,尊称他为“大树仙人”。有一天,仙人观赏茂密的丛林。他举目向河边望去,看见国王的女儿们在那里高高兴兴地追逐游戏。他欲界的爱欲升起,爱欲之心渐渐浸满整个身心,于是他来到王城花宫,想郑重的要求聘娶王女。国王听说仙人来到,亲自迎接并问候仙人:“大仙生活在我们世俗凡人之外,怎能劳您大驾光临舍下呢?”仙人回答说:“我住在那草木丛生的湖边,已经很多年了。今日脱离禅定出来游览,看到大王的爱女们在那儿戏乐,爱慕之心油然而生。我特意远道前来求婚。”国王听他这么一说,一时不知怎么办好,只得对仙人说:“大仙今天先回住所,请等候吉日良辰再送女完婚吧。”仙人听了国王的回答,就回到他住的地方去了。于是国王遍问身边的女儿,可是没有一个肯嫁给仙人。国王惧怕仙人的威严,终日忧心如焚,以致面容憔悴。有一天,国王的一个小女儿趁他父亲闲暇的时候从容问道:“父王有一千个子嗣,使那么多国家的君王都仰慕您,为什么还这样忧愁呢?您好像有什么担心的事啊?”国王说:“承蒙大树仙人看重你们,前来求婚,可是你们却没有一个肯答应的。仙人神通广大,能招灾降福,倘若他不能遂心如意,必定会嗔怪发怒,到那时,国破家亡,宗祀灭绝,辱及祖先。我深恐招来此祸,确实有所疑惧。”小女儿非常内疚地说:“给父王带来这么深的忧虑,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罪过啊!我愿把自己微贱的身躯,许配仙人,使社稷得以延续下去。”国王听了以后非常高兴,立即传命驾车,亲自送小女儿出嫁。国王到了仙人的住所以后,向仙人道歉说:“感谢大仙俯念世俗之心,屈尊人间之情,今天冒昧奉献小女,供您驱遣。”仙人见了小女以后,很不高兴,对国王说:“你对我老头子也太轻慢了,竟然许配给我这样一个丑女!”国王回答说:“我问遍了我那些女儿,她们都不肯从命,唯有这个小女儿,愿意到这儿来听您使唤。”仙人非常恼怒,便恶狠狠地念起咒语:“让那九十九女,立时腰弯背驼,容貌毁伤,一辈子嫁不得人。”国王听了以后,赶紧派人回去查看,果然个个都已变成驼背。自此以后,这个王城就改名为曲女城。
戒日王戒日王: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北印度著名的国王。他在位时东征西伐,成为北印度的霸主,和中国春秋时的齐桓晋文差不多。他积极支持和保护佛教,和玄奘是好朋友,又第一次派遣使人直接出使中国,热情接待回聘的中国使者。他还爱好文学,写过梵文的诗和剧本。《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很多事迹。世系及即位治绩羯若鞠国当今在位的国王,出身于吠奢种姓。名字叫曷利沙伐弹那大唐语言是喜增。他的家族已经有两代三个君王治理这块土地。他的父亲名叫波罗羯罗伐弹那大唐语言是光增。哥哥叫曷逻伐弹那大唐语言是王增。父王逝世后,王增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他以贤德治理国家。当时东印度的羯罗拿苏伐剌那大唐语言是金耳国设赏迦王大唐语言是月常常对大臣们说:“邻国有位贤明的君主,他对我们国家可是个祸害啊!”于是他采取诱骗的手段,把王增请去,在会面时将王增杀害。[羯若鞠国的]百姓失去了君主,整个国家也陷于慌乱之中。当时有一个大臣叫婆尼大唐语言是辩了,是位职高望重的人,他对其他大臣说:“继承王位这件大事,应该今天就决定。我看,先王的次子,亡君的兄弟,本性仁爱慈善,虔心孝敬父母,敬重长者,任人唯贤,对下平等公允。我想请他继承王位,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请各抒己见。”大家都很敬仰王子喜增,平素对他没有其他不同的议论,于是所有的大臣执事都去劝说喜增继承王位,他们说:“恭请王子听臣等陈述:先王积累功德,致使国家光耀兴盛。传位给王增后,原想他能耄耋善终,但是由于我们辅佐不力,以致王增落到仇人之手,惨遭谋害。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是我们当臣子的罪过。现在外界议论纷纷,还流行着歌谣,说英明的王子自应继承王位。如果能蒙王子亲自治理天下,报杀父之仇,雪国家之耻,光复先王之业,还有什么功德比这更大呢?期望能不要再推辞。”王子回答说:“继承王位的重任,从古到今,都是很难担当的。兴立君主,更应该慎重。我的确缺乏修养,父兄又早去世,大家推举我承袭王位,我哪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呢!大家认为我合适,我又怎敢忘记自己的虚薄呢?现今,恒河河畔,有一幅观自在菩萨像,非常灵验,我想前去占卜。”随后,他就来到菩萨像前,不吃不喝,一心祈祷。菩萨感念他的一片诚心,显出本相问道:“你这样勤恳求佛,有什么要求吗?”王子回答说:“我的灾祸太多了,父王驾崩,兄长被害,残酷的打击一次又一次降临到我头上。我自觉缺才少德,可是国人一定要推举我继承王位,以期光复父业。我自己愚昧无知,因此斗胆前来,祈求菩萨指点!”菩萨告诉他说:“你原本就是住在这个山林里的比丘,精心苦修,勤恳不懈。承借这个福分,得以转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如今金耳国的国王既然破坏了佛法,你继承王位后,一定要注重佛法的兴盛,以大慈大悲为志,以同情怜悯为怀,那样,不久就可统治五印度全境。如果要想使王位保持下去,那么就要听从我的教导,这样,神明就会暗中给你大福,你们将无敌于天下。不过你不必登上国王的宝座,也不必号称大王。”王子接受了菩萨的教诲,回去以后,承继王位,但自称王子,号尸罗阿迭多大唐语言是戒日。他命令大臣们说:“我兄长的仇还没报,邻国也不肯归顺,这样还不能指望有正常、安定的生活。希望你们所有的大臣幕僚,同心协力。”于是他亲自统率国家的军队,加紧训练士兵。当时,他们只有象兵五千,骑兵两万,步兵五万。他带领军队,从西往东,用武力讨伐不肯称臣的国家。真是象不解鞍,人不释甲,经过六年,终于征服了五印度国。结果,既扩大了领土,又补充了军队。象兵增加到六万,骑兵达到十万。以后连续三十年,天下太平,政局稳定。王子厉行节俭,为人行善造福,乃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命令五印度国,百姓不准吃荤,谁若杀生,格杀勿论。他在恒河沿岸建立了数千座塔,各高一百余尺。在五印度国的城镇、乡村、闾里、街道都修建起漂亮的房屋,储藏饮食,储备医药用品。把这些东西施舍给外乡和贫苦的人民,普遍施舍,毫不疲殆。在有佛祖遗迹的地方,都建立了寺院。每五年召开一次无遮大会,拿出仓库中所有的财物,施舍给所有的众生。只是把兵器留下来,不拿来施舍。另外,每年还召集一次各国佛教徒都参加的大会,在逢三、逢七这两天,供给他们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四项物品,并且把法座装饰起来,还为参加集会的佛教徒们普遍准备了筵席,让他们开展辩论,比较谁优谁劣,评论谁善谁恶,把正大光明者提升上位,把邪行昏暗者罢黜下级。如果是恪守佛教戒律,信仰坚定忠贞,并且对佛教教义见解精深,品德纯正的教徒,就推举他坐在狮子座上,戒日王亲自听他讲授佛法;对于那些信仰佛教,但学识比较浅薄的教徒,也以礼相待,表示尊重;而对那些不遵守佛教法规,道德败坏、劣迹昭著的教徒,就把他们驱逐出境,既不再听他们说话,也不想再见他们。对于邻近小国的国王和辅佐他的大臣,能为百姓造福不懈,求善忘劳,就与他们携手并坐,称之为好友。如果不是这样,则拒不面谈,有事需要商议,全都通过使者往来办理。王子还经常巡视各地,察看民间,不安居在一个地方。在外出巡视期间,到了什么地方盖起一间茅屋就当居室。一年之中,唯有三个月的雨季不能远行。每当这时,他就在行宫里摆出山珍海味,请各教派的人吃饭,计有僧侣一千人,婆罗门五百人。他常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而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造福行善,孜孜不倦,一天的时间用尽了,还显得不够呢!
玄奘会见戒日王
当初,我(玄奘)接受拘摩罗王的邀请,从摩揭陀国前往迦摩缕波国。此时戒日王正在羯朱祗逻国巡视,命令拘摩罗王说:“你应当和到那烂陀来的远客沙门,迅速来我这里参加大会。”于是,拘摩罗王就同我一起去会见戒日王。见了面,戒日王寒暄了一番,然后问我:“从哪个国家来?到这里来打算做什么?”我回答说:“从大唐国来,是来求法取经的。”戒日王问:“大唐国在哪里?路途经过哪些地方?离这里多远?”我回答说:“在这里的东北方向,离这儿有几万里,也就是印度所说的摩诃至那国。”戒日王又问:“曾听说摩诃至那国有位秦王天子,少年时代就聪明伶俐,成年后勇猛异常。从前,前朝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祸纷起,百姓惨遭荼毒。而秦王天子早就胸怀大计。他大慈大悲,拯救人类,平定天下,流风教化传遍远方,美德恩泽遍布四海。各国仰慕其功德,自称为臣;庶民百姓感激他的养育之恩,都在演唱《秦王破阵乐》。我们听到人们对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对他的品德给予这么高的声誉,是确有其事吗?所谓大唐国者,难道就是这里吗?”我回答说:“是的,所谓至那,是过去王朝的称号;大唐,那是我们现在的君主的国号。以前他还没有继承王位时,被先帝封为秦王。现在已经做了国君,所以称为天子了。在这之前的朝代,国运衰败,百姓失去君主,因而战乱纷起,残害黎民。秦王天生抱负、远大,他大发仁慈怜悯之心,威风震慑天下,消灭了一切凶恶的敌人。从此,八方安宁,万国都来朝拜进贡。他爱护抚育四生,崇敬三宝,少收税,减刑罚,因而国家财政有余,百姓没有犯法作乱的,佛的教化习染成风。这些事难以一一列举。”戒日王赞叹说:“真是伟大的壮举啊!你们国家的百姓有这样的福分,应该感激这位贤明而伟大的君主!”
曲女城法会
此时戒日王即将返回曲女城召集法会,有数十万人跟随着他,他们都在恒河南岸;另有几万人跟随拘摩罗王,在河北岸。两队人马以河中心为界,分成水陆两路,一起进发。两位国王在前边引导,步、骑、车、象四个兵种严密护卫,有的乘船,有的骑象,敲着鼓,吹着螺,拨动着弦琴,鸣奏着管乐。历经九十天才到达曲女城,人马都驻扎在恒河西岸的大花林中。这时,已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早就奉戒日王的命令,分别同他们国家的英俊杰出的僧侣及婆罗门、官僚、士兵等前来参加法会。戒日王事先已在恒河西岸建了一座大寺院,寺院东边筑起宝台,高一百多尺,正中供着金佛像,身量大小同戒日王一样。宝台的南边,又筑了一个宝坛,那是专为金佛像沐浴的地方。宝坛东北十四五里,特别修建了行宫。这时候正是二月,从初一开始,就用佳肴招待僧侣和婆罗门,一直到二十一日。从行宫到寺院,道路两旁都盖起楼阁,用数不清的玉石装饰着。鼓乐的人,整整齐齐地站立不动,不断地吹奏着高雅的乐曲。戒日王从行宫里请出一尊金佛像。外罩薄纱、与会人隐约可见。佛像高三尺多,用大象驮载,佛像周围支着缀着宝石的帐幔。戒日王穿上帝释的服装,手执装饰着众宝的华盖在左边侍候,拘摩罗王扮作梵王的模样,手持白拂尘在右边侍奉。两边各有五百象兵,披坚执锐,在周围护卫。佛像的前后,各有一百头大象,奏乐的人坐在象身上,演奏音乐。戒日王一边行走,一边散发金、银,珠宝和鲜花,供养三宝。他们一行人首先来到宝坛,用香水给金佛像洗浴。之后,戒日王亲自背着金佛像,送上西台。并以许多奇珍异宝和成百上千件奢耶衣,作为供奉金佛像的供品。这时只有二十多个沙门跟随戒日王,各国国王都作为侍卫。吃过饭以后,召集各种不同学派的人,商榷微言,探讨至理。日将黄昏,戒日王才乘车回到行宫。就这样,每天护送金佛像,前导和随从都同开始时一样,直到法会结束。
那个宝台忽然起火,寺院门楼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戒日王叹息说:“我罄其所有,拿出国家的全部珍宝,供奉先王,建造了这所寺院,想以此宣扬先王的丰功伟绩。我缺少德行,又没有得到佛的保佑,所以才有这场突然的灾难。既然我的罪孽到了如此地步,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烧香敬礼并发誓说:“我侥幸靠着前生的善业,当了印度国王,但愿以我的福德力量,熄灭火灾。假如我感动不了神灵,从此就让我结束生命!”跟着就奋力纵身一跳,脚正落在门槛上,烟、火都一起消失了,就好像被扑灭的一样。各国国王目睹这个奇异的现象,对戒日王更加敬畏。再看戒日王,脸色不变,言语如故,他问诸王说:“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真的把这里化为灰烬,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打算?”诸王趴在地上哭泣说:“我们本来是期望建成一个可供奉佛的地方,以传后世,一旦全都化为灰烬,那还有什么值得思念的呢?况且其他教一定会拍手称快,相互庆贺!”戒日王说:“由此看来,如来佛所说的道理真是对极了。外道异学固守一成不变的见解,唯有如来大师教诲无常。我施舍已经很周到,诸事和谐,如愿以偿。看到出现这场灾难又很快消除,使我更加懂得如来学说的真谛。这是一件大好事,大家不必为这件事过分悲伤。”
于是他同各国国王一起到东边大塔上,登高观赏。刚刚走下塔的石阶,突然有一个外道持刀迎面向戒日王刺来。当时戒日王十分窘迫,他向后退了几级,俯身抓住刺客,把他交给官吏。这时候,各个官员惊慌失措,不知道应该赶快去救戒日王。各国国王都请求把他处死。戒日王却没有一点怒色,命令不要杀他。戒日王亲自审问他说:“我有什么地方亏待了你?你为什么这样残暴凶恶?”刺客回答说:“大王德泽世人,大公无私,普天之下都承受了大王恩赐的福分。可是我轻狂愚蠢,不顾大局,受了外道们一句话的煽动,就做了刺客,首先干起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戒日王又问:“外道为什么产生这种坏心呢?”刺客回答说:“大王召集各国,拿出府库的全部财物,供养佛教徒,铸造佛像,而诸外道被从远地召来,却无人过问,心里又愧又耻。就让我这个轻狂愚昧之徒,贸然行凶。”于是进一步追查外道的成员。原来是:有五百个婆罗门和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奉命前来参加法会,他们十分嫉妒佛教徒们受到国王的礼遇和尊重,便发射火箭,企图烧毁宝台,希望在人们救火的时候,发生混乱,他们想趁这时刺杀大王。既然没有机会钻空子,便雇了这个人,跑到险要的地方行刺。此时各国国王和大臣都请求杀戮这些外道,而戒日王却只惩罚了他们中间的罪魁祸首,对于其同党,不予问罪,把那五百个婆罗门驱逐出印度国境。于是又返回都城。
曲女城附近诸佛迹
城西北的塔,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如来曾在这里讲述七天各宗神妙的佛教理论。塔旁则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还有存放如来头发和指甲的小塔。
说法塔的南面,靠近恒河,有三所寺院。同一堵墙但不同一个门。寺院内的佛像装饰美丽,僧徒严肃静穆。寺院雇佣了几千户俗人,供僧侣们役使。
精舍内一个精致的宝匣中有佛牙,长约半寸多,发出一种奇特的光泽,早晚各不相同。住得远的、近的都跑来了,士人、百姓都会集在一起,朝拜瞻仰,一天有成百上千的人。守护佛牙的人讨厌这繁杂、吵闹,便作了收缴重税的规定,并且通告远近:如果想瞻仰佛牙,必须缴纳大钱。然而瞻仰和礼拜的人也讨厌那些僧侣。他们认为规定缴纳金钱之税,是因为僧侣们以追逐金钱为乐。[所以]每逢斋日,只得把供放佛牙的宝匣放在高处的佛座上,成百上千的人烧香散花,花虽然堆积得很高,但宝匣却从来不会被遮住。
寺院前,左右各有一座精舍,高一百多尺,都是以石条为地基的砖房。殿内的佛像用各式各样的珠宝装饰起来,有的佛像用金银打制,有的佛像用黄铜铸造。两座精舍前各有一个小寺。
离寺院东南不远,有一座大精舍,也是石基砖房。高二百多尺。精舍正中有如来立像。像高三十多尺,是用黄铜熔铸的。佛像上装饰着贵重的珍宝。精舍四周的石墙上,有很多浮雕。人们将如来修菩萨行时所经历的事迹,一一刻画出来。
石精舍南边不远的地方,有太阳祠堂,祠堂南面不远,又有大自在天祠堂。两个祠堂都有很多异常精巧的青石雕刻,规模大小同佛精舍一样。这里,平时也各雇一千户俗人为之洒水扫地,鼓乐歌声,昼夜不停。
东大城东南六七里,恒河南岸,有塔,高二百余尺,是无忧王建造的。过去,如来曾在这里讲了六个月的无常、苦、空、不净等理论。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又有供奉如来头发、指甲的小塔。人如果有病,只要诚心诚意地围绕小塔转圈祈祷,病就会痊愈,蒙受它的福利。
纳缚提婆矩罗城
从大城向东南走一百多里,到达纳缚提婆矩罗城。此城地处恒河南岸,方圆二十多里。城内花圃园林,清水池塘,交相辉映。
在纳缚提婆矩罗城的西北,恒河东,有一座外道神庙,重阁层台,结构、工艺精巧别致。
城东五里有三所寺院,围墙相同,门户别开,和尚五百余人,都学习小乘说一切有部。寺院前二百多步,有一所塔,是无忧王建造的。塔基虽已倾斜下沉,尚高一百多尺。从前如来曾在这里说法七日。塔中有如来舍利,时时放出光芒。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
寺院北边三四里,靠近恒河河岸,有座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如来在这里说法七天,当时有五百个饿鬼来到佛所在的地方,聆听佛法,领悟了佛教教义,于是舍弃鬼身生天。在如来说法的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有供奉如来头发、指甲的塔。
从这里向东南走六百多里,渡过恒河,往南到阿逾陀国在中印度境内。
阿逾陀国
阿逾陀国,方圆五千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谷物丰盛,花果繁茂,气候温和爽快,风俗善良温顺。喜好求神拜佛,勤于学习技艺,寺院一百多所,和尚三千多人。大乘、小乘,同时用功学习。外道神庙十所,异教徒很少。
世亲、胜受及诸佛遗迹
大城中有一座旧寺院,伐苏畔度菩萨大唐语言是世亲。旧时叫婆薮盘豆,译为天亲,讹而且谬数十年来都在这里撰写大乘、小乘各种不同的论著。寺院旁还有一片旧地基,原来是世亲菩萨为各国国王,各地才智出众的人,僧侣、婆罗门等讲义理说佛法的殿堂。
城北四五里,靠近恒河河岸,在一所大寺院中有座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如来曾在这里为天神、人众说诸妙法三个月。旁边的一座塔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
寺院西南四五里的地方,有存放如来头发、指甲的塔。塔北面,是座寺院遗址,从前经部室利逻多大唐语言是胜受论师在这里撰写经部《毗婆沙论》。
无著与世亲故事
在都城西南五六里的大庵没罗林中,有所旧寺院,是阿僧伽大唐语言是无著菩萨请教和开导凡人的地方。无著菩萨夜间升上天宫,在慈氏菩萨那里接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白天再为凡人讲解书中精深的道理。在庵没罗林西北一百多步,有存放如来头发、指甲的塔。塔旁旧址,是世亲菩萨从睹史多天下来会见无著菩萨的地方。无著菩萨,健驮逻国人。他有幸于如来佛去世后一千年中降生。他继承先辈遗风,悟得大道。在弥沙塞部出家修学,不久转而信奉大乘。他的弟弟世亲菩萨在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中出家受教。他学识渊博,记忆超群,对于所学知识既能理解透彻,又能抓住要点。无著菩萨有个弟子叫佛陀僧诃大唐语言是师子觉的,行为神秘莫测,但很有才能,远近闻名。这两三位贤哲每当一起谈论时就说:“所有修行身、口、意三业的人,都想晋见慈氏菩萨,如果谁先归天,能够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那就互相通报一下,以使别人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后来,师子觉先死了,三年也没有通报消息。不久世亲菩萨也死了,时间过了六个月,也同样没有通报。当时其他教派都讥讽这件事,以为世亲菩萨和师子觉在下劣的转生中流转,因此才没有灵验。此后有一天,夜幕初降,无著菩萨刚刚开始为门徒讲授定法,忽然灯光被遮蔽,而空中大放光明,有一位天仙凌空而降,随即走进庭院向无著菩萨敬礼。无著问道:“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现在来有什么要说的吗?”天仙回答说:“我在这里死去以后,就前往睹史多天慈氏的众莲花中脱胎转生,莲花才开,慈氏菩萨赞美说:‘好啊,广慧!好啊,广慧!’我才围绕莲花转了一圈,就前来报告了。”无著菩萨又问:“师子觉现在在哪里?”天仙回答说:“我围着莲花旋绕时,看见师子觉正在世俗人中寻欢作乐,连彼此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能来报告呢?”无著菩萨说:“这事就这样吧!慈氏菩萨长得什么样?讲授什么法?”天仙回答:“慈氏菩萨相貌之美,不是言语所能描述的。讲授妙法的含义,和你说的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菩萨的声音清脆流畅和婉高雅,听的人都忘记了疲劳,受教者没有一个厌倦的。”
从无著菩萨讲堂的旧址向西北走四十多里,来到旧寺院,北边紧靠恒河,有一座砖塔,高一百多尺,是世亲菩萨开始想学大乘的地方。当世亲菩萨从北印度到达这里时,无著菩萨命令门徒前往迎接,一起来到这个寺院同世亲菩萨会见。无著的弟子站立在窗外,半夜以后诵读《十地经》。世亲听完后,当即明白过来,追悔过去。他想:这样深奥玄妙的佛法,从前没听说过。我犯了诽谤罪,起源于舌头,舌头是产生罪恶的根源,我今天应该把它割掉。说着手执锋利的刀子就要割自己的舌头。这时只见无著菩萨站在他的面前,对他说道:“大乘是佛教最高的真理,所有的佛都称赞它,各位圣贤也都以大乘为正宗。我本想开导你,现在你自己醒悟了。这样及时的醒悟,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对诸佛圣教来说,割掉舌头不算是悔悟。过去用舌头诽谤大乘,今天用舌头赞扬大乘,能补过自新,这就很好。闭口无言,又有什么益处呢?”这些话刚说完,无著菩萨忽然不见了。世亲听从无著的教诲,便没有断舌,第二天特意到无著住所,请教大乘学说。于是精心钻研,深入思考,写了大乘方面的论著一百多部,并且广为传布。
从这里向东走三百多里,渡过恒河,再向北到阿耶穆国在中印度境内。
阿耶穆国
阿耶穆国,方圆二千四五百里。此国大都城临近恒河,方圆二十多里。这里气候和土产与阿逾陀国相同。人民淳厚,风俗质朴,勤奋好学,行善积福。寺院五所,和尚一千多人,学习小乘正量部法教。有外道神庙十余所,异教徒杂居。
城东南不远,靠近恒河河岸,有一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高二百余尺。如来过去曾在这里说法三个月。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这里还有供奉如来头发、指甲的青石塔。旁边的寺院有和尚二百多人,佛像装饰得威武严肃,栩栩如生。寺院内的台阁宏伟壮丽,奇特的结构郁然兴起。从前佛陀驮婆大唐语言是觉使论师曾在此处撰写一切有部派的《大毗婆沙论》。
从这里向东南走七百多里,渡过恒河向南、阎牟河的北面,就到了钵逻耶伽国在中印度境内。
钵逻耶伽国。
钵逻耶伽国,方圆五千余里。此国大都城在恒河与阎牟那河合流处,方圆二十多里。庄稼长势茂盛,果木繁密。气候温和舒畅,风俗温顺善良。人民喜好学艺,信仰外道。寺院两所,和尚很少,都学习小乘法教。外道神庙数百所,异教徒很多。
如来遗迹及提婆故事
在大城西南方向的瞻博迦花林中,有一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塔基虽然有些倾斜下沉,仍高达百余尺。从前如来曾在这里降伏外道。塔旁还有供奉佛发、指甲的塔和佛散步场所的遗迹。
发、指甲塔旁,有所旧寺院,这是提婆大唐语言是天菩萨作《广百论》挫败小乘,降伏外道的地方。当初,提婆菩萨从南印度来到这个寺院时,城里住着一个外道婆罗门教徒。他高谈阔论,很有名声,雄辩的口才,讲起来滔滔不绝。他根据名称去探求实质,反口向对方质问,把言辞使用穷尽。他平素知道提婆菩萨知识渊博,造诣精深。他想挫败提婆的锋芒,于是从名字开始向提婆菩萨发问:“你叫什么名字?”提婆回答:“名天。”外道问:“天是谁?”提婆答:“是我。”外道问:“我是谁?”提婆答:“是狗。”外道问:“狗是谁?”提婆答:“是你。”外道问:“你是谁”?提婆答:“是天。”外道问:“天是谁?”提婆答:“是我。”外道问:“我是谁?”提婆答:“是狗。”外道问:“狗是谁?”提婆答:“是你。”外道问:“你是谁?”提婆答:“是天。”这样循环不已,外道才明白。自此以后,婆罗门非常敬佩提婆菩萨的风趣和计谋。
天祠及传说
城中有一所外道神庙,装饰得光彩辉耀,高大华美,庙内灵异很多。根据它的典籍的记载,这里是众生修福的最好地方。能在这里施舍一钱,其功德要超过在其他地方施舍千金。若是能不惜生命在祠中捐生,那就会永无穷尽地享受上天赐给的福乐。外道神庙堂前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密不透光。有一个吃人的鬼在树上居住,因此,树周围留下很多人的遗骨。有人来到这祠堂里,没有不轻生舍命的。因为来人一方面害怕那些荒诞的传说,另一方面又被神灵所引诱。从古至今,人们习惯于这种荒谬的做法,而不加以改变。近来有一个出身于高贵家族的婆罗门子弟,他通达事理,足智多谋,办事机敏,极有才干。他来到祠中对众人说:“积习陋俗是很难诱导的,我只有与他们共事,然后才能济度感化他们。”随后又攀登到大树上,俯身对众亲友说:“我要死啦!过去说这里的传闻是诡妄之谈,如今才验证它是真实的。天仙伴随着舞乐在空中接我,我就要在这个胜境中捐弃我这平庸的身躯。”说罢,立即就要纵身下跳,自寻绝命。亲友们都劝说,他也不肯转变。于是众人便在大树周围铺满衣服,等他投身下跳,得以保全性命。婆罗门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说:“我只听见诸天神在空中召唤,这是邪神在诱引,并没有得到天的福乐呀!”
大施场及修苦行者
大城东,恒河与阎牟河会合的地方,有一个宽十余里的地段。这里土地高朗干燥,细沙弥漫。从古至今,各国国王和豪门贵族,凡是要进行布施的,没有不到这里来的。周济穷人的财物不计其数。因此,这里被称为“大施场”。现在戒日王继承前人未竟的功业,忠实按照施舍的先例,每隔五年,把平时积蓄的资财,一下子都舍光,这个施场聚集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在第一天,首先供上装饰着许多珠宝的大佛像,并摆上奇珍异宝,奉施佛陀;其次施舍给常住大施场的僧侣;再次是眼前的众人;更次是才学出众,博学多能的学者;接着是外道学徒和隐士,最后是鳏寡孤独的贫穷乞丐。珍奇玩物,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戒日王按照上述次序,全部施舍周到。府库里的钱财、服饰、玩赏的物品都施舍尽了,接着把头上戴的明珠、身上挂的璎珞,一一布施,没有一点后悔之意。布施完毕还高兴地说:“多高兴啊,凡我所有的,都已存入金刚般坚固的宝藏了!”从此以后,各国的君王又分别向戒日王奉献珍宝服饰,不到十天,府库又充实起来了。
大施场东边两河合流口,每天都有几百人投河自杀。那里的风俗认为,如果你想至天,那就在这个地方绝食自沉,沐浴中流,洗掉自身的罪过。因此,别的国家和远地方的人都相继来到这里,绝食七日,然后跳水溺死。就连猿猴、野鹿等动物,也成群来到河边,有的洗了洗就回去了,有的就在这里绝食而死。正当戒日王进行大施舍的时候,有一只猕猴住在河边,它独自隐匿在树下不吃不喝。过了几天就饿死了。所以,有些外道修苦行者,在河中立一高柱,每天天快亮的时候,便爬到柱子上边,用一只手抓住柱子顶端,一只脚踩在柱子旁边的小木桩上,另外的一手一足则悬空外伸,大腿伸直,挺着脖子,瞪着眼睛,看着太阳向右转动,等到日暮,接近黄昏的时候,才从柱端下来。这样的苦行者有数十个。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苦行,能使自己跳出轮回,有的人几十年都没有松懈停止。
从这里向西南就进入大森林中。恶兽、野象成群地袭击旅行的人,如果不是很多人结伙行走,那就很难通过。走了五百多里,到达赏弥国旧时叫拘弥国,讹。在中印度境内。
赏弥国
赏弥国,方圆六千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三十多里。这个国家土壤素称肥沃,适于种植。多种粳稻,甘蔗繁茂。气候炎热,风俗刚猛,人们喜好学习典籍技艺,喜好积德行善。有寺院十多所,多已倒塌荒芜。和尚三百余人,学习小乘教。外道神庙五十多所,外道徒很多。
刻檀佛像。
城内故宫中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余尺。里边有檀木雕刻的佛像,上悬石盖,那是邬陀衍那王大唐语言是出爱。旧时叫优填王,讹制作的。佛像不断显灵,神光时时照射。各国国王都想仗恃自己的力量把这尊刻檀佛像举起,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能够挪动。于是各国只好画像供养,大家都说自己得到的是真像。谈到这些像的原迹,就是这尊刻檀佛像。当初,如来成佛以后,上升天宫,为母说法,三个月没有回来。国王由于想念和敬仰如来,就想用画把如来的形象描绘出来。于是请出尊者没特伽罗子运用神通力,把绘画的工匠接上天宫,亲自瞻仰如来神妙的相貌,然后雕刻了这尊檀木佛像。当如来从天宫回来时,这尊檀木雕像起来迎接世尊,世尊安慰说:“做教育感化人的事情是很辛劳的吧?开导末世,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啊!”
从精舍向东一百多步,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边不远,有如来用过的水井及浴室,水井还能打水,浴室已经倒塌。
具史罗、世亲、无著及诸遗迹
城内东南角有故居遗址,这是具史罗旧时叫瞿师罗,讹长者的故居,这里,有佛精舍和供奉佛发、指甲的塔,还有一处旧房基,是如来的浴室。
离城东南不远有一所旧寺院,是具史罗长者的旧园。寺院中有塔,是无忧王建造的,高二百多尺。如来在这里说法好几年。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还有供奉如来头发、指甲的塔。寺院东南楼上有一旧砖室,世亲菩萨曾经住在这里撰写《唯识论》,挫破驳斥小乘教,责难各种外道。寺院东庵没罗林中有座旧房基,无著菩萨曾在这里著《显扬圣教论》。
城西南九里的地方,有座毒龙石窟。从前如来降伏了这条毒龙,在石窟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像。此事虽然见于书传,但是现在已经看不见了。旁边有塔,是无忧王建造的,塔高二百余尺,旁有如来散步场所的遗迹和供奉头发、指甲的塔。得病的人们来这里祈求,很多都能痊愈。
释迦法教的消逝,此国在最后。所以上自君王,下及百姓,一进入国境,自然感伤,无不饮泣,悲叹而归。
迦奢布罗城伏外道遗迹
在龙窟东北方向的大森林中,走七百多里,渡过恒河,往北就到了迦奢布罗城。此城方圆十多里,居民生活富足康乐。城旁原有一所旧寺院,现在只剩下了地基,这是从前菩萨降伏外道的地方。这个国家的先王因为惧怕邪端异说,想毁灭佛法而尊崇外道。他从许多外道徒中招来一个论师,聪明敏捷、才能出众,明晓深奥精妙的至理。他写了一本荒诞的书,有一千颂,总共三万二千字,诋毁佛法,立本派为正宗。国王于是把僧徒们召集起来,让他们辩论,如果外道胜利,那就毁弃佛法;如果僧徒们没有失败,那就割掉外道的舌头请求僧徒原谅。此时僧徒们很害怕辩论失败,他们聚在一起议论说:“智慧的太阳已经落下,佛法这桥梁将被拆毁,国王同外道结成集团,我们怎么能抵挡得住呢?事态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能拿出什么好办法呀!”众僧徒都沉默无言,没有敢提出论点的。当时菩萨还很年幼,聪明善辩,博识多闻,风度仪范,宏大深远,他在众人中扬言:“我虽然不是一个聪敏的人,但请让我陈述一下我的谋略。应该让我赶快接受国王的命令。如果我们的高深的理论得胜,这是佛祖保佑的缘故。如果争论失败了,那可以说因为年幼无知。这样,进退就都有说法了。佛法、僧徒都不会受什么损失。”众人都说同意他的办法,就照他说的那样做。不久,遵王命令,在辩论席上就座。外道于是提纲挈领,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他所持的观点,等待对方提出异议。菩萨听了外道的论述后笑着说:“我得胜了。你们是让我倒着背诵呢,还是随便颠倒了词序来背诵呢?”外道茫然若失地说:“你不要自高自大呀!能够领悟话语中的意思,就算得胜。你先按顺序复述这篇文章,然后解释它的涵义。”菩萨就仿照他的声调,讲述文章的意义,文理用词都没有错误,韵味意境也一点不差。外道听完就想割掉自己的舌头认输。菩萨说:“割断舌头,并不能表明你真心谢罪,只有改掉你遵循的法规,才是真正的悔悟。”于是就为他讲解佛法,使他心领神会。国王也舍弃外道邪说,尊崇佛法。
菩萨降伏外道的那所寺院旁边,有一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塔基虽然倾斜下沉,但仍高二百多尺。如来曾在这里说法六个月。旁有如来散步场所的遗迹和供奉如来头发、指甲的塔。
从这里向北走一百七八十里,到达索山格反迦国在中印度境内。
索迦国
索迦国,方圆四千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六里。谷物丰盛,花果繁多。气候温和,舒畅宜人,风俗淳朴。好学不倦,修德求福,信仰坚定,决无二心。有寺院二十余所,和尚三千多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教。有外道神庙五十余所,外道很多。
大城附近诸遗迹
城南道路左侧,有所大寺院。从前提婆设摩阿罗汉在这里撰写《识身论》。主张无我无非我。瞿波阿罗汉撰写了《圣教要实论》,主张有我也有非我。他们在学说上各执己见,争论很激烈。菩萨又在这里说法七天,挫败小乘教一百个论师。寺院旁有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如来曾用六年时间在这里说法,诱导僧俗。说法处旁边有一棵奇树,高六七尺。虽然年复一年传了不少代,但这树却没有丝毫的增减。从前如来曾在这儿剔牙净齿,将用过的树枝丢弃在地上,后来竟然生根长成小树,至今仍很繁茂。很多持有异端邪见的人和外道争着砍伐小树,但不久又生长出来,同原来一样。旁边不远,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及散步场所的遗迹。又有存放如来头发、指甲的塔。圣迹一个连着一个,林木池塘,交相辉映。
从这里向东北走五百多里,到达室罗伐悉底国旧时叫舍卫国,讹。在中印度境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