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大唐西域记》?
磔迦国
磔迦国,方圆一万多里。东靠毗播奢河,西临信渡河(即印度河)。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这里适合种植晚稻,宿麦很多。出产金、银、黄铜、紫铜、铁。气候炎热,风暴很多。风俗横暴凶恶,谈吐粗野下流。他们好穿耀眼的白色衣服,即所谓“奢耶衣”“朝霞衣”等。信奉佛教的人很少,多数人信仰外道天神。有寺院十所,外道神庙数百座。过去这个国家有很多管施舍的寺院,用来赡养贫困的百姓,有的施舍给药物,有的施舍给饭吃,资助人们各种饮食,让远游的人都不会感到什么不便。
奢罗故城及大族王兴灭故事
从磔迦国大都城往西南走十四五里,就到了奢罗故城。城墙虽已倒塌,墙基还很坚固。故城方圆二十多里。城中又建小城,小城方圆六七里。居民富足。这座城,就是磔迦国的故都。
几百年前,有一个叫做摩醯逻矩罗大唐语言是大族的国王,以这里为都城,统辖印度内各国。大族王很有才智,性格勇猛刚烈,邻境各国无不臣服。大族王在处理国事之余,想学习佛法,下令在和尚当中推选一位才德出众的人[向他传授佛法]。当时和尚们都不敢应命,因为这些和尚没有什么欲望,不求什么声名;博学高明的人又都惧怕大王的威严。这时候,王府的一个老仆人,出家已经很久。他言谈清朗高雅,反应机智灵敏,大家一致推举他前去应命。大族王说:“我敬仰佛法,到处访求有名望的高僧,可你们竟推举这样一个奴才来和我谈论教义!常说僧徒里面贤明的人比比皆是,如此看来,有什么可尊敬的呢?”于是发布命令给五印度国:今后佛法都要消灭,要把和尚都赶走,一个也不能留。摩揭陀国的婆罗阿迭多王大唐语言是幼日崇敬佛法,爱护百姓。由于大族王滥施刑法,强行暴政,因此幼日王自守边界,不再向大族王称臣纳贡。此时大族王训练军队,准备讨伐幼日王。幼日王得知大族王要对他声讨问罪,就对大臣说道:“现在听说敌寇要来了,我不想伤害他的士兵。希望诸位大臣和百姓都能宽恕我的罪过,留我一条命,让我躲到荒草野地中去吧。”说完他就走出王宫,托身山野之中。国内感恩和慕名追随他的有几万人,他们一起逃奔到一个海岛上。大族王把军队交给他弟弟,让他渡海攻打幼日王。幼日王扼守在险要的地方,派轻骑诱使大族王前来交战。战鼓一响,奇兵四起,生擒大族。他被反绑双手,押到幼日王面前。大族王自愧失去了道义,用衣服蒙住自己的脸。幼日王坐在国王的狮子座上,群臣四面保卫。幼日王命令侍臣告诉大族说:“露出你的脸来,我有话对你说。”大族回答说:“臣主的地位已经改变,现在是仇敌相见。既然不是什么交好,何必面谈呢?”幼日王再三告诫他,但他始终不听。于是宣布命令,列举他的罪状:“三宝的福田,是四生所依赖的地方,假如任凭你像豺狼一样凶残暴虐,很快就会败坏祖上的光辉业绩。上天都不容你。现在被我活捉,罪不能赦,理应砍头。”那时,幼日王的母亲是位学识广博、记忆力很强的人。她通晓卜卦,擅长相面。她听说要杀大族,急忙对幼日王说:“我曾听说大族外貌英俊,才智出众,我想见一见他。”于是幼日王让把大族带到母亲的宫中。幼日王母对大族说:“唉!大族,希望你不要羞愧难当啊!人世间的事物总是变化无常的,荣耀和耻辱也总是交替出现。我如同你的母亲,你就像我的儿子。还是应该拿掉蒙脸的衣服,面对面地跟我说说吧。”大族说:“过去,我是同幼日王交战的敌国君主,现在则是被他囚禁的俘虏。我败坏了先王的家业,毁坏了宗祠,上对不起祖先的在天之灵,下对不住国家的黎民百姓。我实在没有脸面再见人,仰观苍天,俯视大地,恨不能自尽身亡。因此才把脸蒙了起来。”幼日王的母亲说:“随着时代的不同,国家有兴有废,存亡全凭命运。假如你心里把万事万物荣辱得失都等同视之,那么得失就都会忘记,假如你的心被事物所左右,个人的所谓荣辱毁誉也就相继产生。你应该相信业报,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果你去掉蒙脸的衣服,当面谈谈,也许可以保全一命。”大族回答说:“假如让我这样一个无德无才的人继承帝王的事业,就会把国家治理得不成体统,弄得国破人亡。现在我虽遭囚禁,但还是贪图短暂的活命。承蒙您劝告教诲,使我获得重生,我自应面谢您救命之恩。”于是拿掉蒙衣,露出他的面孔。王母说:“你自重自爱吧,应该让你善终。”随后王母告诉幼日王说:“祖宗的法典中有训示,做君主的应该宽恕他人罪过,珍惜众生的性命。现在大族王虽然是长期作恶,但他的福分还没到头。如果杀了这个人,十二年中,人们看上去都将面有菜色。不过,大族王虽有兴邦复国的气度,终究不能再当大国的君主。就让他到北方去,做个小国的国王吧!”幼日王遵从慈母的意见,怜悯这个失去国家的君主,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以特别优厚的礼节待他,集中大族的残兵败将,进一步加强了护卫,让他们离开了海岛。
大族王的弟弟返回他的国土,自立为王。大族失掉王位,就在荒山野岭里东躲西藏,四处逃窜。以后他到北方投奔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国王对他厚礼相待,很同情他失掉王位,分给他土地城邑。时间久了,他却带领本封地的人,用奸诈欺骗的手段杀死了迦湿弥罗王,自立为王。他又利用打完胜仗的威风,派兵向西征讨健驮逻国,埋伏下兵士和武器,杀害了健驮逻王,王族大臣也被斩尽杀绝。他捣毁佛塔,废除寺院达一千六百处。除了打仗死的人以外,还剩下九亿(古代的亿与今天我们习用的不同,有大小二种,一种十进,一种倍进,这里的亿大概是等于万。——译者注)人,大族王要把他们都杀掉,不留一个活人。当时辅佐他的大臣都劝谏说:“大王的威严慑服了强大的敌人,两军还没交战就杀死了他们的首恶,但是黎民百姓有什么罪过呢?我们愿意以我们卑贱的性命替他们死。”大族王说:“你们敬奉佛法,崇重冥福。你们想成佛做祖,广泛宣传本生故事,是想把我的罪恶传给来世吗?你们应该回到自己的职位上去,不要再多嘴了。”于是把三亿上等家族的人带到印度河畔杀害;三亿中等家族的人扔到河里淹死;三亿下等家族的人分别赐给士兵[充当奴隶]。大族王满载着健驮逻国的财物,凯旋而归。过了不到一年,大族王就突然死去。死的时候,云雾昏暗,大地震动,狂风大作。当时,得到功果的人哀怜而叹息地说:“屈杀无辜,毁灭佛法,结果坠入了无间地狱,在轮回中流转不息。”
世亲制论及其他遗迹
奢罗故城中有一所寺院,有和尚一百多人,都学小乘法。世亲菩萨过去曾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寺院旁有塔,高达二百余尺,过去四佛曾在这里说法,还有四佛散步场所的遗迹。寺院西北五六里,有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也是从前四佛说法的地方。
从新都城往东北走十多里,到石塔,塔高二百多尺,无忧王建造的,是如来往北方传经化度中停留的地方。《印度记》一书中说:佛塔中有很多舍利,倘或有斋戒的日子,时时放出光明。
从这里向东走五百多里,到达至那仆底国在北印度境内。
至那仆底国
至那仆底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庄稼生长茂盛,果木稀少。入了户籍的平民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财力富足雄厚。气候温暑,风俗怯弱。真俗二谛同时学习,佛教、外道一样信仰。有寺院十所,外道神庙八所。
国号由来
从前,迦腻色迦王在位时,声势震动四邻各国,盛名远及境外的民族。当时在我国河西,有个民族因为敬畏迦腻色迦王的声威,曾送人质到他那里去。迦腻色迦王得到中国作为人质的王子,给予优厚的赏赐和隆重的接待:一年之中,按热、雨、寒三时,调换宾馆,并派步、马、车、象四兵种担任警卫。这里是质子冬天居住的地方,所以叫至那仆底大唐语言是汉封。因为质子住在这儿,国外也就叫做至那仆底国。以前,这地方和其他印度各国都不种梨桃。质子来了以后,才开始种植,他们管桃叫至那你大唐语言是汉持来,管梨叫至那罗弗逻大唐语言是汉王子。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民十分敬重唐王朝。指着我说:“这是我们先王的同国之人。”
暗林寺院及迦多衍那论师遗迹
从大城往南走五百多里,来到答秣苏伐那寺大唐语言是暗林。这里有和尚三百多人,学习说一切有部。众僧仪表肃穆,德行清高。对小乘学派理论有特别深入的研究。这个劫的一千个佛都聚在此地为天神、众人说深妙法。释迦如来佛涅后三百年中,有位叫迦多衍那旧时叫迦延,讹的论师,在这里写了一本《发智论》。暗林寺中有一座塔,高二百余尺,是无忧王建造的。塔旁边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小塔和各大石窟鳞次栉比、遥遥相望,不计其数,都是很久以来,证果圣人在这里去世以后才一一兴建的。现在难于一一列举,证果圣人的齿骨还在。寺院周围的山,长达二十里。供奉佛陀舍利的塔有千百座,一座挨着一座,塔影都互相连接。
从这里往东北走一百四五十里,来到烂达罗国在北印度境内。
烂达罗国
烂达罗国,东西长千余里,南北宽八百多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二三里。这里适宜种植谷物,多产晚稻,树木枝叶扶疏,花果繁茂,气候温热,风俗刚强暴烈。人的容貌庸俗丑陋,家家户户十分富有。寺院五十余所,和尚一千余人。大小二乘专门学习。有外道神庙三所,外道五百余人,都是在身上涂灰之辈。这个国家的先王推崇外道教派,后来遇见罗汉,听他讲述佛法,信佛悟道。因此中印度王(戒日王)体察到他的信佛真诚,就把五印度国有关三宝之事,全部委任他监管。他打破国家界限,不受过去人们之间爱憎恩怨的约束,严格监督考察僧徒,哪怕是很微小的优点或过失也善于穷究。所以,德高望重的僧徒受到诚心诚意的敬重;对违反戒律的僧徒则加以严厉的惩罚。凡是有圣人遗迹的地方,都有纪念性的建筑,有的是塔,有的是寺院,这类建筑遍及印度境内。
屈露多国(附见洛护罗国及秣罗娑国)
屈露多国,方圆三千余里,四境群山环抱。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这里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花果茂盛,花木繁多。因为它靠近雪山,所以珍贵药材很多,还出产金、银、赤铜及火珠、黄铜等。气候渐冷,微降霜雪。人的相貌粗陋,患大脖子病的人很多。性格刚强猛烈,崇尚勇敢和气力。有寺院二十余所,和尚千余人。大部分和尚学习大乘,少数学习其他部派。外道神庙十五所,异教徒杂居。依山靠岭,石屋相连,有的供罗汉居住,有的是仙人修行的地方。国中有塔,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释迦牟尼曾经来过这个国家说法超度俗人,这里的遗迹都有记载。
从这里往北走一千九百里,道路危险,穿越高山狭谷,到达洛护罗国。
从洛护罗国往北二千多里,路途艰难险阻,顶寒风,冒飞雪,到达秣罗娑国也叫三波诃国。
从屈露多国往南走七百多里,越过高山,渡过大河,到达设多图卢国在北印度境内。
设多图卢国
设多图卢国,方圆二千多里。西临设多图卢河。此国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各种谷物丰盛,果木繁茂。盛产金、银、珍珠。人们穿的衣服和使用的器具鲜明素净,衣裙华丽。气候炎热,风俗纯朴温和,性格和善顺从,上上下都很有规矩。他们虔诚地、真心实意地信仰尊敬佛法。
王城内外有寺院十所,庭院荒凉,和尚很少。
城东南三四里有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建造的。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
再从这里往西南走八百多里,就到了波理夜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波理夜罗国
波理夜罗国,方圆三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这里适宜种庄稼,盛产宿麦。有一种特别的稻种,播种后六十天就可以收获。牛羊多,花果少。气候炎热,风俗勇猛刚强。人们不太注重学习技艺,信奉外道。君王出身于吠奢种姓,性格勇敢刚毅,精通武艺韬略。寺院八所,倾倒损坏已很厉害,和尚很少,都学习小乘。有外道神庙十余所,异教徒千余人。
从此往东走五百多里,到秣兔罗国旧时叫摩偷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秣兔罗国
秣兔罗国,方圆五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土地肥沃,人们都以务农为本。家家户户都种植庵没罗果,茂密成林。这儿的庵没罗果虽然同名,但有两个品种:个儿小的一种,生的时候青色,成熟时变成黄色;个儿大的一种始终青色。这里还出产细花布和黄金。气候炎热,风俗善良和顺,喜好敬神修冥福,尊重道德,崇尚学艺。有寺院二十余所,和尚两千余人。大小二乘,同时学习。外道神庙五所,异教徒杂居。
释迦弟子等遗迹
有三座塔,都是无忧王建造的。过去四佛留下的遗迹很多。释迦如来的许多弟子死后尸骨都留在这几座塔里,叫做舍利子舍利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婆罗门种姓出身,被认为是“智慧第一”。旧时叫舍梨子,又叫舍利弗,讹而且略、没特伽罗子没特伽罗子: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婆罗门种姓出身,被称为“神通第一”。旧时叫目乾连,讹、布刺拿梅丽衍尼弗罗布刺拿梅丽衍尼弗罗:也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婆罗门之子,被称做“说法第一”。大唐语言是满慈子。旧时叫弥多罗尼子,讹而且略、优波厘优波厘: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首陀罗种姓出身,被称做“特律第一”。阿难陀、罗怙罗罗怙罗:释迦牟尼未出家时生的儿子,长大后也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也是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密行第一”。旧时叫罗罗,又叫罗云,讹而且略、曼殊师利曼殊师利:通常称为文殊菩萨。佛教神话中的人物,据说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就在中国山西五台山。因此在中国佛教中地位很高。大唐语言是妙吉祥。旧时叫儒首,又叫文殊师利,或者称曼殊尸利,译为妙德,讹等许多菩萨塔。每年三长及月六斋,和尚们争先恐后地带领知己好友,手捧供具,弄了很多珍奇玩物,按照他们不同的宗派,设像供养。信奉阿毗达摩的人们供奉舍利子;静坐养性的人供奉没特伽罗子;诵读笃行经藏的人供奉满慈子;学习毗奈耶的人供奉优波厘;尼姑们供奉阿难;还未受戒的供奉罗怙罗;那些学大乘的供奉各位菩萨。到了这一天,各塔争相治办供品祭祀佛陀,一排排缀着珠子的旗幡,一对对镶着珠宝的伞盖,香烟如云,散花如雨,遮日蔽月,震荡溪谷。国王、大臣全都致力于行善。
波多遗迹
从大都城往东走五六里,来到一座山寺。开凿山崖做居室,利用山谷做门户。是长者波多大唐语言是近护所建。寺院中还有一座供奉如来指甲的塔。寺院北部岩石之间有一座石屋,高二十多尺,宽三十多尺,里面堆满了四寸长的细筹码。(用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或小片儿,是用来计数的工具——译者注)尊者近护讲授佛法教化众生,夫妻都获得罗汉果,就投入一筹码。家族不同,种姓有别,虽然获得罗汉果,也不记录。
猕猴献蜜及释迦等遗迹
从石屋向东南走了二十四五里,来到一个很大的干涸了的池塘旁。池旁有座塔。从前,如来佛经过这个地方,当时有一只猕猴捧着蜜献给如来佛。佛令用水和蜜,然后分赐给众人。猕猴高兴得跳跃起来,结果掉在池里摔死了。它借着功德之力,转生为人。
池北不远的大森林中,有过去四佛散步的遗迹。它旁边是舍利子、没特伽罗子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入定修性的地方,都建了塔,以此作为遗迹的标志。如来佛在世时,曾多次游历这个国家,凡是他说法的地方,都建坟栽树。
从这里往东北行五百余里,就到了萨他泥湿伐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萨他泥湿伐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方圆七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这里土壤肥沃,庄稼长势茂盛。气候温热。风俗刻薄。家室富足,争相奢侈。人们熟谙幻术,特别崇尚奇异的技能。唯利是图的多,种田务农的少。各地珍贵的货物,大多聚集在这里。寺院三所,和尚七百余人,都学习小乘法教。外道神庙一百多所,异教徒很多。
福地(古战场)
大城四周二百里内,那里的居民都称之为“福地”。听许多有声望的老人说:从前,五印度国由两位国王分别治理。两国常在边境上互相侵犯,战斗一直不能停息。两个国王合谋,想决一死战,以定雌雄,俾便宁息民情。但是民怨沸腾,百姓不肯服从国王的命令。国王认为:对于民众,难以与他们商议新开创的事业,但是神能打动众人,权能创立功业。当时有个婆罗门,国王素来知道他很有才能,便派人秘密地给他许多布帛,让他进入后庭,撰写法书,然后把法书藏在山洞里。日子过了很久,小树都长得要两人才能合抱那么粗了。国王升朝,对各位大臣说:“寡人无德,有愧于所居的高位。蒙天帝垂照,在我梦中赐给我一本神书,如今藏在某山岭。”于是国王下令寻找,真的在山林之中找到了天书。大臣们齐声称贺,众百姓快乐非常。他们奔走相告,让远近的人都知道了这回事。神书的大意是:“生死苦海无边无涯,运行变化无尽无休,一切生灵沉溺在苦海之中,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游到彼岸上。我可以出奇谋救你们脱离苦海。现今这个王城周围二百里内,是先帝以来世世代代的有福之地。岁月极为久远,以致铭刻记载都已磨灭。一切生灵都不醒悟,终于沉入苦海深渊。沉溺其中而得不到救助,怎么办呢?你们众生面对敌人战死,将会转生为人,多杀无辜之人,将会得到上天赐福和欢乐,又有孝顺的子孙侍奉亲老,经过此地时即能得到无穷的幸福。功劳少而得福多,为什么失掉这个机会呢?人一旦丧身,就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条路上,在幽暗中流转。所以一切生灵都要各自努力,务必完成自己的事业!”于是该国人人学习打仗,个个视死如归。国王随即下令,招募勇士。两国混战,积尸如莽。直到今天,遗骨漫山遍野。因为这是古时候的事,人们的骸骨非常巨大。国内民间相传,称这里为“福地”。
佛舍利塔及俱昏荼寺院
城西北四五里,有塔,高二百余尺,是无忧王建造的。所用的砖都是黄赤色,非常光亮明净。塔中有如来舍利一升,光明时时照射,神迹多端。
从大城向南行百余里,到俱昏去声荼寺院。寺内座座楼阁屋脊相连,层层亭台间隔矗立,僧徒道行清肃,威仪娴雅。
从这里往东北走四百多里,到禄勤那国在中印度境内。
禄勤那国。
禄勤那国,方圆六千余里,东临恒河,北部背靠大山,阎牟那河从境中流过。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东边濒临阎牟那河,虽已十分荒芜,但城基还算坚固。国内特产、气候、风俗,同萨他泥湿伐罗国一样。人性质朴,信仰外道。重视技艺,崇尚神福。寺院五所,和尚千余人,多数人学习小乘,少数人学习其他部派。他们商讨佛法深远精微的言辞,论述佛法玄妙深奥的理论。各地那些才智超人之士,都到这里来寻求真理,稽查疑难。外道神庙一百所,异教徒很多。
如来及罗汉发爪塔。
大城东南阎牟河西岸的大寺院东门外,有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从前如来佛曾在这里说法超度众人。塔的旁边还有一个塔,内有如来的头发、指甲。在这周围,有几十座存放舍利子、没特伽罗子各位罗汉头发和指甲的塔。如来涅以后,这个国家人民为外道所蒙蔽,信奉了异教邪说,废弃了正确的信仰。现在有五所寺院,是别的国家的论师与各外道和婆罗门辩论取胜的地方,因此建造了寺院。
恒河源福水及提婆诱化故事。
从阎牟那河东行八百余里,到达恒河河源,这里河宽三四里,到了东南入海口处,宽达十余里。河水青苍,波涛浩瀚。灵怪虽多,但不为害。河水味道甘美,细沙随流。据这里民间的一些记载,称这条河为“福水”。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到河里一洗,便可除去罪恶;轻生投河的人可以至天享福;死后尸体被扔到河里的人不会堕入下劣的转生中。掀起水波,拍击水流,可使亡魂得到济度。当时执师子国提婆菩萨深知实相,得到各种法性,怜悯人们愚昧无知,因此来到这里进行诱导。当时,男女咸集,老少毕至,聚在河边,荡起水波,拍激水流。提婆菩萨虽然也和世俗的人们一样跳进水里,但他只是低头逆流而进,样子和别人不同,有个外道问:“先生为什么要不同于众人呢?”提婆菩萨回答说:“我的父母亲属都在执师子国,我唯恐他们受苦挨饿,希望这水能流到那里,从远方济度他们。”那些外道说:“先生错了!你怎么不多想一想就贸然行事呢?你的家国、山川那么遥远,你用激扬此水的办法接济远方饥饿的家人,就如同倒着走路而希望赶上前边的人一样,没有听说过呀。”提婆菩萨说:“阴间罪恶累累,尚且蒙受此水祛恶;山川虽然阻隔,怎么就不能接济呢?”此时这些异教徒才知难谢罪,抛弃异教邪说,接受正法,改过自新,愿意接受菩萨的教诲。
渡过阎牟那河,东岸就是秣底补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秣底补罗国
秣底补罗国,方圆六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这里适宜种植谷子、麦子,花果繁多。气候温和舒畅,风俗淳朴。人们崇尚学问技艺,精通咒术。信仰佛教或异教的人各占一半。国王出身戍陀罗。他不信佛教而敬事天神。寺院十余所,和尚八百余人,大部分学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外道神庙五十余所,异教徒杂居。
德光寺及传说
从大城向南走四五里,来到一所小寺院。有和尚五十余人。从前瞿拿钵剌婆大唐语言是德光论师曾在这里撰写《辩真》等著作,共一百多部。论师年轻而又有杰出的才华,成年后抱负远大,聪慧敏捷,博通物理,识见高强,学问渊博,见识多广。他本来学习大乘,但还没有认识到大乘理论的深奥玄妙之处,就去阅读《毗婆沙论》,因此弃大乘而改学小乘,写了几十部论著,攻击了大乘教的主要纲领,专门执著于小乘。他还写了几十部世俗的书,否定和驳斥先辈们的经典论著。他苦苦思索佛经的涵义,读了几十遍还不能领悟。钻研的时间虽然很长,但疑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时有提婆犀那大唐语言是天军罗汉,往来于睹史多天睹史多天:又译作兜率天。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作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每一界又分若干个天。睹史多天是欲界六天之一。传说弥勒菩萨就住在睹史多天内院里。德光想通过他求见慈氏菩萨,以解决疑难并求指教。天军用神力把德光接上天宫。德光见到慈氏菩萨只是长长作了一揖,并不行礼。天军对他说:“慈氏菩萨将按次继承佛位,你怎么这么自高自大,胆敢不向他致敬?你既然想聆听菩萨的教诲,为什么竟不屈从?”德光加答说:“您老这些话,确实是对我的教育。但我受戒于比丘,是个出家人,慈氏菩萨享受天上福乐,并不是出家的僧侣,要我对他行礼,恐怕不合适吧。”菩萨知道他自我傲慢,内心顽固,不具备听法的条件,德光往返三次,未能解决疑难。德光再次请求天军,打算重新觐见行礼。天军厌恶他态度傲慢,轻蔑地不予理睬。德光既不遂愿,便起怨恨之心,随即躲进深山老林。修行禅定,发挥神通,但自我傲慢,未能去除,没能证得道果。
大寺院及众贤与世亲故事
德光寺北边三四里,有一所大寺院,有和尚二百余人,都学小乘法教。那里是众贤论师去世的地方。众贤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聪慧机敏,博学多达,幼年时就受到人们高度的赞誉,对说一切有部《毗婆沙论》有特别深的研究。当时有位世亲菩萨,一心追求深奥的道理,探索书中包含的言外深意,驳斥了毗婆沙论师所持有的理论,写出了《阿毗达摩俱舍论》这部书,情文并茂,理趣精高。众贤论师阅读了这部著作以后,有志于从事这些理论的研究。于是苦心孤诣,认真钻研,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写出了《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共八十万字。论文真可谓语言深刻,意态悠远,穷尽幽邃,洞察精微。众贤论师对他的门徒说:“以我这超群的才能,凭我这正确的见解,完全可以驳倒世亲菩萨,挫败他的锋芒,不能让这老头子独得占鳌头的名声。”于是三四个才智杰出的门徒,带着他的著作,前去访问世亲。当时世亲菩萨正在磔伽国的奢罗城。从远方传来消息说,众贤论师将到此地。世亲菩萨听说以后,立即整治行装。他的门徒不理解,就上前进谏说:“大师道德超过从前的哲人。在当今世界盛名远扬,远近学者没有不推崇你而自感弗如的。如今听说众贤论师要来,多么害怕呀?果真有屈尊之处,我辈可以厚颜相对。”世亲菩萨说:“我现在要去远处游学,并不是为了躲避众贤这个人。看来在这个国度里,是不再能够弄明白的。众贤是个后生小辈,他诡辩如流,而我年老力衰,不能自持所见。我想用一句话挫败他的邪说,想把他领到中印度,让那些年轻有为的英雄豪杰去明察真伪,详论得失。”不久就让他的伴侣背上书箱同他一道远游。众贤论师在此后一天到达这个寺院。他忽然觉得气力衰竭,于是写信向世亲菩萨谢罪说:“如来涅,门徒分成宗派,各传其所宗之义理。同道皆党,异派遭恨。我孤陋寡闻,愚昧无知,蒙先辈以义理相传,我拜读了您所写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您批驳了毗婆沙师的要义。而我却不自量力,研究多年,写了这一部《俱舍雹论》,想把它扶为正宗。我智小谋大,死期将至。您世亲菩萨宣扬微言大义,探讨至理,如您能不毁弃我的著作,让这遗文得以留存,这就是我最大的幸运了,死了又有什么后悔呢?”于是他一个一个地从门徒中选拔能言善辩的并告诉他们说:“我诚然是个晚辈,轻慢先辈贤达,命运怎样呢?我现在就将逝世!你们拿着这封信和我的著作,向那位菩萨谢罪,替我悔过吧!”话刚说完就奄奄身亡了。门徒们捧着书信来到世亲菩萨那里恭敬地说:“我师众贤已经归天。临终遗言致函,自责谢罪。不使他得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我们不敢这样期望。”世亲菩萨看过众贤的书信和著作以后,沉吟许久,对门徒们说:“众贤论师是个聪慧灵敏的后辈,他的道理虽然论述得不够充分,但言辞还是锋利有余的。我现在想批驳他的论点,易如反掌。不过念及他临终时的恳求,注意到他那知道难题之后的言辞,姑且凭着大义,成全他一生的夙愿,何况这套理论,也能阐明我们这一部派的主张呢!”遂将这部书改名为《顺正理论》。世亲的门徒们进谏说:“众贤没死的时候,您去远处游学,如今您得到他的著作,又为他更改题目,举凡你的门徒,谁还有脸承受呢?”世亲菩萨想解除大家的疑虑,于是说了一首颂:“如同狮子王,避猪而远逝,二者谁胜负,智者自应知。”众贤死后,他的门徒把他的尸体火化,并在离寺院二百多步的庵没罗林里,建起一座塔,将遗骨收在塔内,至今还在。
无垢友故事
庵没罗林旁有一座塔,存放着毗末罗蜜多罗大唐语言是无垢论师的遗体。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他博览各种经书,综合研究各部异论,游学五印度国,学习经、律、论三藏这些深奥著作。成名立业,准备返回本国。途中经过众贤论师的塔,抚着塔身感叹地说:“只有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正想挫败异部,树立本宗正业,为什么不长寿!我无垢友,一个学识浅薄的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仰慕论师的大义,永远怀念您的恩德。世亲虽然死了,他的学说还在流传,我一定尽我所知,撰写几部论著,让赡部洲所有学者灭绝大乘这个名称,消除世亲这个名字,这才是不朽的,我要尽心完成这个夙愿。”他说完这番话,忽然心慌意乱,五舌重出,热血流涌。自知寿命必终,写遗书悔恨地说:“大乘学说是佛法中最深奥的理论。名和味都已泯绝,道理致密幽深。我轻浮而愚昧地攻击先辈的理论,现在得到了明显的报应,这是罪有应得啊!我恳切地敬告各位学友,我的这个借鉴还在,你们都应各自慎重考虑自己的志向,不要再有怀疑了。”说罢,大地震动,论师一命呜呼。在他死去的地方,地面下陷成坑。同他一起的伴侣焚化了他的尸体,将遗骨收在为他旌建的塔里。当时有位罗汉看见此景,叹息地说:“可惜呀!真苦!这位论师,任性地固执己见,恶意诋毁大乘,结果坠入无间地狱。”
摩裕罗城
秣底补罗国西北部、恒河东岸,有一座摩裕罗城,此城方圆二十余里。居民稠密,清澈河水交错流过,出产黄铜、水晶、宝器。离城不远,靠近恒河,有大外道神庙,灵异很多。庙里有一个水池,用石头砌成池畔。通过水渠引来恒河水,五印度人称这个水池为恒河门,是生福灭罪的地方。常有来自远方的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池中沐浴。乐于行善的国王们在这里建立了福舍,置办美味,储备医药、惠施鳏、寡,供养遗孤。
从这里向北走三百余里,来到婆罗吸摩补罗国在北印度境内。
婆罗吸摩补罗国(附见东女国)
婆罗吸摩补罗国,方圆四千余里,四面群山环绕。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居民稠密,家室富饶。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出产黄铜、水晶。气候微寒,风俗刚毅勇猛。学习技艺的少,多数追逐金钱。人的性格粗犷暴烈,邪教和正教杂信。寺院五所,和尚很少。外道神庙十余所,异教徒杂居。
此国北部大雪山中,有个苏伐剌拿瞿罗国大唐语言是全氏出产上品黄金,因此叫做金氏国。东西长,南北窄,即所谓东女国。这里世世代代以女子为王,所以以“女”为国名。丈夫也称王,但不问政事,只管打仗、种田而已。土地适合种植宿麦,畜养了许多羊、马。气候严寒。人的性格暴躁。东部与吐蕃接壤,北部与于阗国相邻,西部紧靠三波诃国。
从秣底补罗国向东南走四百多里,来到瞿毗霜那国在中印度境内。
瞿毗霜那国
瞿毗霜那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崇山峻岭,险要坚固。居民稠密,花木、树林、池塘,处处相间。气候和土地情况与秣底补罗国相同。风俗淳朴,勤学积福。信仰异教的多,追求眼前的欢乐。有寺院两所,和尚百余人,都学习小乘法教。外道神庙三十多所,异教徒杂居。
大城旁的旧寺院中有一座塔,是无忧王建造的,高二百多尺。如来在世时曾在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宣讲佛法要点,塔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有供奉如来头发和指甲的两座塔,各高一丈余。
从这里向东南走四百多里,来到醯掣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醯掣罗国
醯掣罗国,方圆三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七八里,依险而建,固若金汤。适合种植谷、麦,山林和泉石很多。气候温和宜人,风俗淳朴。熟谙义理,笃于学习,多才博识。寺院十余所,和尚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外道神庙九所,异教徒三百多人,侍奉自在天,都是身上涂灰之侣。
城外龙池旁有塔,无忧王建造的,是从前如来为龙王讲了七天佛法的地方。塔旁还有四座小塔,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
从这里向南走二百六七十里,渡恒河,往西南行,来到毗罗删拿国在中印度境内。
毗罗删拿国
毗罗删拿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方圆十余里。气候和土地情况与醯掣罗国相同。风俗猛烈暴躁,人民懂得学艺。崇信异教,少数人敬奉佛法。寺院二所,和尚三百人,都学习大乘法教。外道神庙五所,异教徒杂居。
大城中旧寺院内有塔,塔基虽已倒塌,尚高百余尺,无忧王建造的。是如来过去在这里宣讲七天《蕴界处经》的地方。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就在它旁边。
从此向东南行二百余里,到劫比他国旧时叫僧迦舍国。在中印度境内。
劫比他国
劫比他国,方圆二千余里。此国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气候和土地情况与毗罗删拿国相同。风俗淳和,许多人学习技艺。寺院四所,和尚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教。外道神庙十所,异教徒杂居,共同侍奉大自在天。
大寺院三宝阶及其传说
大都城东二十余里,有一所大寺院。建筑美丽异常,雕刻十分精巧,佛的尊像装饰极端用心。有和尚数百人,学习正量部法教。有数万为寺院服侍的俗人住在寺院旁。
寺院大墙内有三宝阶,南北排列,向东而下,是如来佛从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佛教所谓欲界六天之一,又音译为忉利天,传说天帝释住在这里。降还人间的地方。当年如来佛从胜林起身,上升天宫,居住在善法堂,为他母亲说法。三个月后准备降还人间。天帝释就施展神力,建造了宝阶,中阶用黄金铸成,左阶用水晶,右阶用白银。如来从善法堂起身,率领诸天神,步履中阶而下,大梵天手执白拂,踏着银阶在右边陪侍,天帝释举着宝盖,踩着水晶阶在左边侍奉;众天神凌空散花,齐声赞美如来功德。几百年前,宝阶还在,及至如今,宝阶已全部陷没。许多国家的君王悲伤慨叹没能亲眼见到。于是在故基之上,仿照旧宝阶,用砖石垒起阶梯,用珠宝装饰,宝阶高达七十余尺,上面还建了精舍。精舍里有石佛像,佛像左右的台阶上侍立着天帝释和大梵天的像,形态酷似当年,还保持着往下走的姿势。旁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无忧王建造的。柱子呈红青色,光亮滑润,质地坚硬,纹理细密。柱子上端雕着一只石狮,面向宝阶蹲踞着,柱的周围雕刻上各种奇特的形象,依照各人的罪恶与福德影现在柱中。
宝阶旁不远有塔,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场所的遗迹。旁边有一座塔,如来从前曾在这里洗浴。塔旁的精舍,是如来打坐入定的地方。精舍旁有一块大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是如来散步的地方。凡是他脚踩的痕迹都有莲花状的花纹。基石左右各有小塔,是帝释、梵王所建造的。
莲花色尼见佛处及传说
在帝释、梵王的塔前,是莲花色比丘尼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人,即中国一般人称的尼姑。准备朝见如来佛而先变作轮转王的地方。如来从天宫返回赡部州,当时苏部底大唐语言是善观。旧时叫须扶提,或者叫须菩提,译为善吉,皆讹。正在石室中设宴,他暗自思忖道:“现在佛降还人间,人、天神随从,像我如今这样,应该做什么才好呢?我曾听佛讲过,要懂得诸法皆空,要体察佛法的本性,就要以慧眼看到佛的法身。”当时莲花色比丘尼初次拜见佛,因此变为轮转王,七种宝物前后跟从,四种兵左右警卫,来到世尊的住所,就恢复了比丘尼的面目。如来对她说:“你不是第一次见我。善现这个人,观察到诸法皆空,这才是见到了佛的法身。”
圣迹墙内,各种灵异相继出现。在大塔东南有一水池,龙王经常在这里护卫圣迹。既然有了暗中保护,就难以轻易冒犯它,只是天长日久,圣迹自然损坏,并不是人力破坏的。
从此向东南走不到二百里,就到了羯若鞠国大唐语言是曲女城国。在中印度境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