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往西北方向行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墨玉县。墨玉县总人口有53万,维族居民占97.2%,它在历史上属于古于阗国。墨玉县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字载体之一的“桑皮纸”的发源地,传统的桑皮纸制作过程包括削桑树皮、浸泡、锅煮、捶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等九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费力辛苦。
墨玉当地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易于农桑,民间自古就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树遍野,也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诞生于汉代,又被称为“汉皮纸”——单从它的名字就可以体味到这种古老的纸张蕴含的沧桑感。如今这种纸的生产地已少之又少,墨玉县已成为这种汉代皮纸最后的传承地,是名副其实的“桑皮纸之乡”。
和田地区使用和制作桑皮纸的历史十分久远。与其他材质做成的纸张比,桑皮纸最大特点的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所以以往桑皮纸主要被和田官方指定用来书写文字。“写在桑皮纸上的字不浸不褪色,也不会被虫蚀。”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在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远在唐代时和田一带就有了造纸业。当时,结实而有韧性的桑皮纸,主要被用于印钱、印书籍和制扇等。现在和田地区博物馆还收藏有用桑皮纸书写的唐代于阗文的文书、藏文的唐代文书以及波斯文的文书,经考证为宋元之物,这说明和田地区使用和制作桑皮纸的历史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
在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到明清时期桑皮纸的使用已经非常盛行。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和田桑皮纸。南疆清代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也以桑皮纸作为书页。“不仅如此,桑皮纸还曾做过印钞用纸,1933~1937年,和田地区政府发行的四种纸币,就是用桑皮纸印制的。”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在绣花帽时,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经线和纬线,绣花后用桑皮纸搓成的小纸棍插进布坯经纬空格中,这样做出来的花帽挺括有弹性、软硬适度。
虽然在内地“桑皮纸”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实它也曾和我们的生活发生过关系。据说苏轼《三马图赞》用的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因为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具有吸水强、纸质抗拉力强、历千年不褪色等特性,所以在故宫大修工程中,桑皮纸也被特选为传统古画修复材料。
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桑皮纸曾经的辉煌已经暗淡,它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上世纪50年代,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造纸匠人纷纷转行,这门古老制作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托乎提?巴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作为国家级的传承人,托乎提?巴克老人成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享受国家每年8000元补助的同时,墨玉县政府每月还给他发1000元工资,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