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大唐西域记》?
婆罗斯国
婆罗斯国方圆四千余里。此国的大都城西临恒河,长十九里,宽五六里。街巷房屋连接,居民富足,家中积财盈万,贮满了珍贵的货物。人民温淳有礼,习俗重视学艺,多数人信奉外道,少数人敬信佛法。气候温和,庄稼丰盛,果木繁多,茂草遍野。有寺院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外道神庙有百余所,信徒有万余人,大都崇拜大自在天神,有断发的,有椎髻的,都裸露不穿衣服,身上涂灰,精勤苦行,以求跳出生死轮回。
大城中有外道庙二十余所,都是层台庙宇,雕刻石头,彩绘木头,茂密的树林相荫蔽,清澈的流水相错综。有赤铜天神像,高近百尺,庄严肃穆,威风凛凛,就像真的一样。
大城东北婆罗斯河西有塔,为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像镜子一般澄洁,光润细滑,其中常出现如来的影像。
鹿野寺
从婆罗斯河向东北行十余里,到鹿野寺。寺院分为八部分,有围墙连接环绕,高楼重阁,设备规划,穷极宏丽。僧徒有一千五百人,都学习小乘正量部法。大围墙内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面有黄金做的芒果浮雕。陛基为石砌成,层龛为砖砌成,围绕在四周,共有一百级,都有黄金做的佛像浮雕。精舍中有黄铜佛像,和如来的真身一样高大,作转大法的姿势。
精舍的西南有石塔,为无忧王所建。塔基虽然已倾陷,但塔尚高百尺。塔前建有石柱,高七十余尺,像玉一样洁润,映照清澈。如殷勤祈请,可以看见众生相,有时也可看到善恶的相貌。这是如来成正觉后初转大法的地方。
在它的旁边不远有塔,是阿若陈如等见菩萨抛弃苦行,便不再侍卫而来到这里修行的地方。旁边又有塔,是五百个辟支佛一起入涅的地方。又有三塔,这里有过去三佛座位和他们散步的遗迹。
慈氏及护明受记塔
三佛散步遗迹旁边有塔,这是梅丽耶大唐语言是慈,这是姓,旧译弥勒,误菩萨受记成佛的地方。从前如来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诉比丘们说:“将来之世,在赡部洲平整的土地上,人寿八万岁时,有一婆罗门的儿子慈氏,身呈真金色,光明照耀,当出家得道成正觉,广泛为众生三度说法。受他济度的人,都是我的遗法植根于众生中的结果。对于三宝专心敬奉,无论在家、出家、持戒、犯戒的人,都可受到化导,证佛果,得解脱。在三度说法中,要先济度接受我遗法的信徒,然后才化导其他有缘的善友。”这时慈氏菩萨听到佛这样说,便从座位上起来对佛道:“我愿意去做这位慈氏世尊。”如来对他说道:“如果能像你说的这样,将来一定能够证得此果。就像上面我说过的那样,都是你受教化出来的。”
慈氏菩萨受记处西有塔,是释迦菩萨受记的地方。在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出现在世上,转妙大法,开导众生。他对护明菩萨说出了预言:“这个菩萨在将来当众生寿命百岁的时候,一定能成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菩萨受记处南不远,有过去四佛散步的遗迹,长五十余步,高约七尺,用青石堆积而成。上面有如来散步像,相貌奇特,威严肃穆,肉髻上长出发梢,不可思议的形象皎然在目,显示出灵异的征兆。
在围墙内的圣迹实在很多,精舍、塔有数百所,以上只是略举二三,难以详述。
三龙池及释迦遗迹
寺院围墙西面有一清池,方圆二百余步,如来曾在其中沐浴。再往西有一大池,方圆一百八十步,如来曾在其中洗涤器皿。再往北有池,方圆一百五十步,如来曾在其中洗衣。以上三池都有龙居住。池水既深,水味又甘,清亮澄洁,不减不增。如有骄慢的人在这些池洗涤,便会有蛟龙出来为害;如若非常恭敬,则汲水取用毋须惧怕。洗衣池侧的大方石上有如来袈裟的遗迹,衣纹清楚,就像雕刻的一样。许多诚心的人经常来这里供养。如有外道恶人践踏此石,池中的龙王便会出来兴风作雨。
象、鸟、鹿王本生故事
池侧边不远有塔,这是如来修菩萨行的时候,变为六牙象王,猎人为了猎取象牙,便穿上袈裟伪装,弯弓等待时机去捕捉。象王崇敬袈裟,便把自己的牙拔下来,交给了猎人。
拔牙处旁边不远有塔,这是如来修菩萨行时,怜悯世人不讲礼貌,便变作鸟身,与猕猴、白象在这里相约:谁先看见榕树,谁便先讲自己的事迹。大家依次讲后,就编出长幼的顺序。这样教导远近的人们知道上下尊卑,引导人们皈依佛法。
在它的旁边不远的大林中有塔,这是如来从前和提婆达多一起为鹿王断事的地方。从前这里大片树林中有两群鹿,各有五百余头。这时国王正在原野泽地狩猎。菩萨鹿王向王前请道:“大王在中原行猎,纵兵射箭,我的徒属都将在今天丧命了;过不了几天尸体就要腐臭,那时大王也就没法吃了。现在我愿意每天向大王输送一头鹿,这样大王就能吃到鲜肉,而我们也可延缓生命。”国王同意他的话,命驾归回。这两群鹿便每天轮流输送一鹿。在提婆鹿群中有一头怀孕的母鹿,依次将要被输送死去。它对鹿王道:“我身虽然应该去死,但我的孩子不应轮到要死呵!”鹿王怒道:“谁不宝贵自己的生命!”雌鹿叹道:“我的鹿王不行仁政,我们不久都不得好死了!”于是便向菩萨鹿王告急。菩萨鹿王道:“可悲呀,慈母的爱子之心,竟恩及未成形的孩子!现在让我来代替你吧!”他便到国王的宫门前去,这时一路上人们都在传声喊道:“这位大鹿王今天进城来了!”全城的人民都跑来观看。国王听说,起初并不相信;后来守门人进来禀告,方才相信,说道:“鹿王为什么要匆匆跑来呢?”菩萨鹿王道:“有一头雌鹿轮到输献,要死了,但腹中有子尚未生产,我心不愿,所以前来代替。”国王听了叹道:“我是人身,但却和鹿一样;你是鹿身,但却和人一样!”于是他便将鹿全体放走,不再要求轮流输献。又以这片树林作为鹿栖居的地方,因此这里就叫做施鹿林。鹿野的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
陈如等五人迎佛处
在寺院地的西南二三里处,有塔高三百余尺。塔基亮大,装饰着奇珍异宝。塔身没有层龛,就把覆钵状的那一部分〔塔身〕建起来。虽然建立有表柱,但没有轮和铃的装饰。旁边又有一小塔,这是阿若陈如放弃原先制定的约束,迎接佛的地方。当初萨婆曷剌他悉陀大唐语言是一切义成。旧译悉达多,误太子越过城垣后,栖隐山谷,舍身殉法。净饭王便命令家族中三人、舅族中二人道:“我的儿子一切义成离家修道,孤身在山泽和丛林中,因此命你们去跟随他。你们在内是叔父、伯舅,在外则是君臣;有什么动静,应该知道如何行事。”五人领命,便跟着太子,相互照拂护卫。同时他们也寻求出离生死的办法。他们经常互相讨论说:“应在苦行中修道呢?还是在安乐中修道?”二人道:“应在安乐中修道。”三人道:“应在勤苦中修道。”二人和三人争持不下,不知道谁是谁非。于是太子思维至理,为了折服苦行外道,便节约麻和米,仅能维持生命。二人见了便说道:“太子这样修道不是真正的办法,要在安乐中才能得道。现在这么勤苦,这不是我们的一伙。”于是便离开太子远去,思维得道证果的办法。太子苦行了六年,还未能得道。他想试验苦行是不对的,便接受了乳糜,最后终于得道证果。三人听到了哀叹道:“太子苦行修行,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改变了念头,倒退了!真是六年的苦行,毁于一旦!”于是三人便去寻访二人。五人相见,安坐高谈,相互议论开来。三人道:“以前看见一切义成太子出王宫到深山荒谷中,脱下华贵的衣服,披上鹿皮,精勤励志,贞节苦心,以期求得深妙正法,获无上果;但现在他却接受了牧女的乳糜,败道亏志。我们知道这事,但已无能为力了。”那两个人说道:“你们知道得也太晚了!他不过是个狂人而已。他本来生活在深宫中,养尊处优,不能静思安心,却远远地跑到山林中来,放弃转轮王位,像下人一样生活,这还有什么可怀念的呢!说起来令人忧伤罢了!”菩萨在尼连禅河沐浴后,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等正觉,号天人师。这时他正在默默地观察考虑,看有谁可以超度。他说:“那位郁头蓝子已证得非想定,可以接受妙法教化了。”这时诸天神随声报道:“郁头蓝子死去已经七天了。”如来叹惜道:“真不巧啊!他将要接受妙法教化,不料却突然死去。”便又重新观察,在世上寻找。有一位阿蓝迦蓝已证得无所有处定,可以传授至理了。诸天神又说道:“他死去已经五天了。”如来再次叹惜,哀悯他福薄,再继续观察看谁可以接受教化。只有施鹿林中的五人可以先接受诱导了。此时如来从菩提树下站起来,往鹿野园走去。如来威仪庄严,神光闪耀,白毫像美玉似的光彩,身上呈真金颜色,安详地前进,去化导这五人。这五人远远地看见如来,互相说道:“来的就是一切义成太子。经过了这么长岁月,他没有证得圣果。他修道已经无望,所以来找我们了。我们都不要说话,也不要起来作礼迎接。”如来渐渐走近,他的神威感动了万物,五人也忘掉了刚才互相制约的话,起来拜迎问讯,按照仪式,侍从左右。如来对他们渐渐诱导教化,指示妙理。在雨安居完毕的时候,他们才获得证果。
烈士池
从施鹿林东行二三里,到一塔,旁边有一干涸的池子,方圆八十余步,一名救命池,又称烈士池。据从前的书上说:数百年前有一位隐士,在这池旁搭了一座草庐,在这里隐居。他学习各种魔术,研究变幻的道理,能使瓦砾变为宝,人畜相互变形。但他还不能驾驭风雨,陪伴仙驾。他便参考古代的图籍,进一步寻求成仙的方法。这方法是:“神仙是一种获得长生的法术,要学此术,先要立下决心,筑一坛场,方圆一丈余。要一位信勇昭著的烈士,手执长刀站在坛角,绝对禁止说话,从黄昏站到早晨。求仙的人坐在坛中、手按长刀,口诵神咒,停止视听,到天明之前便可成仙。他手中的长刀变为宝剑,自己飞升到空中,在诸仙中称王,手执宝剑,发号施令,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无衰无老,不病不死。”这隐士既已得到这仙方,便出去寻访烈士。他找了一年,未能如愿,最后在城中遇见一人,在路上边走边哭。隐士见了他的相貌,心中高兴,便上前慰问他道:“你为什么这般哀伤呢?”[那人]答道:“我因为贫困,靠当雇工为生。主人了解我,对我也很信任,说到工作满五年后,便给我重赏酬答。于是我任劳苦忘艰辛地工作。到了五年将满,我忽然犯了过失,不但被主人鞭笞,而且什么也没有得到。所以我心中非常悲哀,有谁会怜恤我呢?”隐士便叫他和自己一起回到草庐,用魔术变出饭菜给他吃,然后又叫他入池洗澡,换上新的衣服。隐士又送给他五百金说道:“用完以后可再来取,不要见外。”从此以后,隐士几次都给他增加钱,暗中对他施加恩惠,使他感恩图报。烈士屡次要求效命,以报答知遇之恩。隐士道:“我要找一位勇烈之人,找了一年,到现在才有幸遇到。您奇特的相貌和图画上完全一样。我没有别的缘故。只要求你一个晚上不出声就行了。”烈士道:“叫我死都不会推辞,还怕不出声吗?”于是隐士设立坛场,作成仙的法术,依方行事,等待黄昏到来。到了黄昏,各人便负起各人的职责;隐士背诵神咒,烈士手持刀。到天将亮的时候,[烈士]忽然发出了叫喊声。这时天空中有一团火掉下来,烟火像云彩一样弥漫蒸腾。隐士赶快拉烈士进入池中避难。稍后,隐士问道:“我已告诫你不要发出声音,你为什么要惊叫呢?”烈士道:“我接受您的命令以后,到了夜半,感到昏昏然像在梦中一样,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我见到从前的雇主亲身来向我慰问道谢。我想到您对我知遇的厚恩,便控制着不说话。他竟发起怒来,把我杀死。我处在死与转生之间,回顾尸体叹惜,还希望以后历世都不说话,以报答您对我的厚德。于是我托生在南印度一大婆罗门家,经过受胎出胎,备受痛苦,想起您的恩德,我都没有出声。以后到了读书、成年、结婚、丧亲、生子,每每想到您对我的恩德,我都控制着不说话。宗族亲戚们见了都感到怪异。到了过六十五岁的时候,我的妻子对我说:‘你应该说话了吧!你如果再不说,我就把你的儿子杀死了!’我当时想,事情已经隔世,自己也已衰老,只有这一个孩子,因此就叫我的妻子不要杀害儿子,所以便发出声音了。”隐士道:“这是我的过错,这是魔鬼在破坏!”烈士感激隐士的恩德,又悲叹事情没有成功,便愤恨而死。由于免除了一场大火灾难,所以这池被称为救命池。又由于烈士感恩而死,故又称为烈士池。
三兽塔
烈士池西有三兽塔,这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的地方。在劫初的时候,这一片林野中有狐、兔、猿三种不同的种类和悦相处。这时天帝释想考验修菩萨行的三兽,便下降变为一位老人,对三兽道:“你们三位都过得平安吗?没有惊怕吗?”三兽答道:“我们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平安又快乐。”老人道:“听说你们相互间情厚意浓,因此我不顾年老,远道来找你们。现在我肚子正饿,你们给我什么吃呢?”[三兽]答道:“您在这儿先等一会儿,待我们亲自去找来。”于是它们同心谦虚地分路出去找寻食物。狐沿着水边,叼到一条鲜鲤鱼,猿在树林中采摘奇异花果,都带回来送给老人。只有兔空手而返,在左右跳跃。老人道:“依我看来,你们之间还未能和好。猿、狐志同道合,都能尽心去完成所愿;只有兔空手而回,没有东西带回给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你们之间并不一致。”兔听了讥议,对狐、猿说道:“你们去多收集些柴薪来,我正想有所作为。”狐、猿争着去衔草拽木,把柴薪堆积得很高,火很快点燃起来。火焰正烧得炽盛,兔道:“仁慈的老人!我身体卑贱无能,您的要求我没有完成,现在只好将我微弱的身体供献给您佐餐吧!”说完便跳进火中,很快就死去。这时老人恢复了天帝释原身,从余烬中收拣起骸骨,伤叹了很久,对狐、猿说道:“事情竟然到了这样,我深受感动,为了不致埋没这事迹,我把它安放到月亮上去,以便传给后世知道。”所以人们都说:“从那时开始,月亮中便有兔子了。”后人便在这里建塔。
从这里顺恒河东下,行三百余里,到战主国在中印度境内。
战主国
战主国方圆二千余里,都城在恒河旁,方圆十余里。居民富有安乐,邻里相连不断。土地肥沃,庄稼按时播种。气候和畅,风俗淳朴,人性犷烈,信仰邪道、正道都有。寺院有十余所,僧徒不足千人,都学小乘教法。外道神庙有二十所,异道杂居。
佛舍利塔
大城西北寺院中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印度记》道:这里有如来的舍利一升。从前世尊曾在这里为天神、人众现身说妙法七日。其旁有过去三佛座位和他们散步的遗迹。邻近又有慈氏菩萨像,形体虽小,但威神庄严,有神灵暗中相通,常有奇迹出现。
不穿耳寺
从大城东行二百余里,到阿避陀羯剌拿寺大唐语言是不穿耳。寺四周墙垣不广,但寺内雕饰得很精致,花和池水相互交映,台和楼阁相连,僧徒举动安详肃穆。据过去的书上说:从前大雪山北面货逻国学音律的和尚,其中有两三个志趣相同的,常在礼诵之余相互说道:“佛法高深,不是言谈能够讲得清楚的;而圣迹则是清清楚楚,可以寻访得到的。我们应该找几个知心的人,亲自出去巡访圣迹。”于是两三人便交友,一起出外杖锡同游。到了印度,他们寄住在寺院中。寺僧轻视他们是边远地区来的人,不准他们居住。他们只好在外露宿餐风,又累又饿,面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时这个国家的国王正好出游近郊,看见这些客僧,感到奇怪,便问道:“你们是哪里来的行乞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你们既不穿耳,衣服又这么脏破!”和尚答道:“我们是货逻国人,恭谨地继承佛的遗教,出家修行。又约了志趣相同的人出来巡访圣迹。自叹福薄,受到众人的轻视,印度和尚都不让我们留宿。我们想回本土,但又巡访未完,虽然吃苦受累,也只好等巡访完了以后再回去。”王听了这话,心中悲感,便在这个地方建立一座寺院,并在白布上写上如下的规定;“我在世上最尊,在人中最贵,这是信奉三宝灵佑的结果。既然作为人主,受佛的嘱咐,凡是出家人,我都应该接待救济。现在建立这座寺院,用以招待来往旅行的僧侣。从今以后,凡是穿耳僧都不准在此寺停宿。”由于有这个事迹,所以它被命名[为不穿耳寺]。
摩诃娑罗邑和各种异迹
从阿避陀羯剌拿寺向东南行百余里,向南渡过恒河,到摩诃娑罗邑。这里都是婆罗门种,不信佛法;但如看见和尚,先了解他的学业,知道他有学问后,就很有礼貌地致敬。
恒河的北面有那罗延天祠,层台楼阁,装饰非常华丽。有石雕刻的诸天神像,刻工精巧异常,常有灵应出现,难于追究。
从那罗延天祠东行三十余里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大半已隐入地中。塔前建有石柱,高二丈余,上有狮子像,并刻记着伏鬼的故事。从前这里有旷野鬼,恃着自己有很大的威力,吸食人血肉,作害生灵,肆无忌惮地兴妖作怪。如来怜悯众生枉死,便用神通诱化诸鬼,引导他们发皈依的敬心,约束他们遵不杀生的戒条。诸鬼接受教诲,[对佛]奉敬周漩。于是举石请佛安坐其上,愿听正法,悉心护持。自此以后,不信佛法的人争来推移这鬼置的石座,动辄千人,都不能将它挪动。石座基的四周有茂林清池,人们到这里无不感到惧怕。
伏鬼塔旁不远有几座寺院,虽然大多已倾毁,但还有僧徒,都学习大乘教法。
从这里向东南行百余里到一塔,塔基已倾陷,剩下的那一部分仍高数丈。从前如来涅后,八国的大王来分舍利,量舍利的婆罗门将蜜涂在瓶内,用它量舍利分授诸王。最后婆罗门将瓶带了回来,得到瓶中粘着的舍利,便建塔将瓶放在塔内,并以舍利瓶作为塔名。后来无忧王开塔取舍利瓶。改建大塔。或到斋日的时候,塔经常有光明照耀。
从这里向东北渡过恒河,行一百四五十里,到吠舍厘国旧译毗舍离国,误。在中印度境内。
吠舍厘国
吠舍厘国方圆五千余里,土地肥沃,花果茂盛。芒果、茂遮果很多而且名贵。气候和畅,风俗淳朴。[居民]好行福善,重视学习,邪教、正教都去信奉。有寺院数百所,大部已毁坏,只存三五所,僧徒稀少。外道神庙有数十座,多种异道杂居其中,以露形外道为最多。吠舍厘城已经很倾颓了,它的故基方圆有六七十里,宫城方圆有四五里,居民很少。
佛说《毗摩罗诘经》处。
宫城西北五六里,到一寺,僧徒很少,学的是小乘正量部法。旁边有塔,这是从前如来说《毗摩罗诘经》和[无垢称]长者的儿子宝积等献宝盖的地方。它的东面有塔,是舍利子在这里证无学果的地方。
佛舍利塔及诸遗迹
舍利子证果处南有塔,为吠舍厘王所建。佛涅后,这国的先王分得了舍利,便敬谨地建造此塔。《印度记》说:“这里其中旧有如来的舍利一斛,无忧王开取了九斗,只留下一斗。后来有国王又想开取,正在开工的时候,发生了地震,便不敢再开了。”
这里的西北面有塔,为无忧王所建。塔旁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有狮子像。石柱南面有池,是一群猕猴为佛开凿的。过去如来曾在这里住过。池西不远有塔,是猕猴们持如来钵上树取蜜的地方。池南不远有塔,是猕猴们将蜜奉献给佛的地方。池的西北角尚有猕猴的像。
无垢称及宝积故居
寺院东北三四里有塔,是毗摩罗诘大唐语言无垢称。旧译净名,净即是无垢,名即是称,意思虽一样,名字有异。旧译维摩诘,误略故居的基址,有很多的灵异出现。离这里不远有一神舍,形状像垒砌的砖,相传这是积石,是无垢称长者托病说法的地方。离这里不远有塔,是长者的儿子宝积的故居。又离这里不远有塔,是庵没罗女的故居。佛姨母等尼姑在这里得到涅。
庵没罗女园和佛预言涅处
寺院北三四里有塔,是如来将往拘尸那国入涅,人和非人等跟随世尊来到这里伫立的地方。再往西北不远有塔,是佛在这里最后观看吠舍厘城的地方。在它的南面不远有精舍,前面建有塔,这是施献给佛的庵没罗女园。
庵没罗女园旁有塔,是如来告知入涅的地方。佛从前在这里告诉阿难道:“如果能获得四种神通的人,就能住寿一劫,现在如来的寿命应当多少?”这样问了几次,阿难不答。这是被天魔迷惑的缘故。阿难从座位站起来,到树林中静坐。这时魔鬼来请佛道:“如来在世上施行教化已很久了,处在轮回中受到你济度的人有如尘沙一样多;现在该是享受寂灭之乐的时候了。”世尊用指甲挑起一点泥土,问魔道:“地上的土多?还是我指甲上的土多?”答道:“地上的土多。”佛道:“我所超度的人只不过像指甲上的泥土一样多,而尚未超度的人却像大地的泥土一样多啊!待三个月后,我就涅吧!”
魔听了后,高兴地退出。这时阿难在树林中忽然感到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便来告诉佛说:“我在树林中梦见一株大树,枝叶繁茂,荫影蒙密,忽然惊风四起,把大树摧散无遗。莫非这是世尊将要涅了?我心中怀着疑惧,所以来请问!”佛告阿难道:“我刚才已经告诉过你,但你为魔所蒙蔽,没有及时请求我留住世间。魔王劝我早入涅,我已许下日期,这就是你做的梦。”
千佛本生故事
告涅期处旁不远有塔,这是千子见父母的地方。
从前有一仙人隐居山谷间,在仲春二月的时候,于清流中洗沐。有一牡鹿也跟着出来饮水,有感应而怀孕。生一女子,姿貌美好,但脚像鹿一样。仙人看见了,就将她收养下来。后来命令她到其他仙人庐舍去求火。路上她走过的地方都有莲花迹印。其他仙人见了都非常奇怪,命她绕庐舍走一遍,才给她火。鹿女依命,取得火返回。这时梵豫王在外游猎,遇见花迹,便按迹寻找,见到鹿女奇怪的样子,非常高兴,带她同车回来。相师预言,她要生一千个孩子。其他妃子听说,都想方设法破坏此事。生产的时候来临,鹿女生下一朵莲花,花有千叶,每叶坐着一个孩子。妃子们诬告说这是不祥之物。将它投入恒河中,随波逐流。乌耆延王在下流游览,看见有黄云盖乘波而来,便取过来打开看,见其中有千子,就将他们抚养起来。千子长大后,有很大力气。国王恃有千子,便向四方扩展领土。他们乘着胜利的兵威,将要进攻梵豫王的国土。梵豫王听后,心中非常震惧,自己的兵力不能匹敌,计无所出。这时鹿女知道是她的儿子来了,便对王道:“现在敌兵临境,上下离心,我有愚见,能败强敌。”国王不相信她,更加忧虑害怕。鹿女便登上城楼,等待敌兵到来。千子带领军队把都城包围了起来。鹿女对他们说道:“你们不要做作逆的事了!我是你们的母亲,你们是我的儿子。”千子道:“这话说得何等荒谬!”鹿妇便两手按乳,乳汁分为千条流出,由于天性的感召,都注入千子的口中。于是千子解除武装,归宗见亲,带兵返回。两国和好,百姓安乐。
千子归宗处旁不远有塔,是如来散步的遗迹。如来在这里指告大众说:“从前我在这里归宗见亲人,你们知道千子吗?他就是贤劫时的千佛。”
重阁讲堂及诸圣迹
述本生处东有故基,上建塔。时常放光明,如有祈请,或可遂愿。这是如来说《普门陀罗尼》等经的重阁讲堂遗址。
讲堂旁不远有塔,其中有阿难的半身舍利。离这里不远有数百座塔,具体数字也弄不清楚,这是一千个独觉在这里涅的地方。
吠舍厘城内外四周,圣迹很多,难以列举。形胜故墟像鱼鳞之多,峙立不断。岁月迁移,炎凉更替,林木既已摧残,池水也都干涸,只留下朽株的痕迹,作为明显的标志。
大城西北行五六十里到一大塔,这是栗昌叶反婆子旧译离车子,误辞别如来的地方。如来从吠舍厘城前往拘尸那国,栗婆子们听说佛将要涅,便相从哭送。世尊见她们这样哀伤恋慕,无法用语言慰喻,便用神力变出一条大河来拦阻。河岸非常高深,波流迅急。栗婆们止住悲恸。如来留钵作为纪念。
摩诃提婆本生故事
吠舍厘城西北不到二百里有一旧城,荒芜多年,居人稀少。其中有塔。这是佛从前为诸菩萨、人、天神大众引说本生故事,修菩萨行时,曾在这里转生为转轮王,号摩诃提婆大唐语言是大天,有七宝呈祥瑞,应统治四天下。但他看到了衰变的表现,体会到无常变化的道理,便一心想抛弃世俗,不愿做国王,舍国出家,穿上袈裟,修习正法。
七百圣贤重新结集处
从城东南行十四五里到一大塔,这是五百圣贤重新结集的地方。佛涅后一百一十年时,吠舍厘城比丘们脱离佛法教导,实行荒谬的戒律。这时长老耶舍陀住在萨罗国,长老三菩迦住在菟罗国,长老厘波多住在韩若国,长老沙罗住在吠舍厘国,长老富苏弥罗住在波罗梨弗国。这些大罗汉心得自在,通晓[经、律、论]三藏和三明智慧,有崇高的声誉,为大家所熟悉,都是尊者阿难的弟子。当时耶舍陀就派遣使者告诉各位圣贤,都到吠厘城来集会。会上还缺一人未满七百之数。这时富苏弥罗以天眼看见大圣贤们正在集议法事,便运用神足来到法会。这时三菩迦在大众中袒裸右臂,跪下来高声道:“大家肃静!请心怀敬意,想想吧!自从大圣法王作为一种手段涅以来,时间虽然已经过很久了,但他的言教尚在。吠舍厘城懈怠的比丘们,竟然造出荒谬的戒律,提出十件事,违背十力法教。现在诸位圣贤深刻地了解到这是犯法。我们遵照高僧阿难的教诲,思念报答佛的恩典,重新宣布佛的旨意。”这时大众都悲喜交集,便召集比丘们,根据戒律,斥责和制止他们错误的行为,废除了他们荒谬的戒律,阐明了圣教。
湿吠多补罗寺
七百圣贤结集处南行九十里,到湿吠多补罗寺,有装饰轮鱼的层台,飞起彩檐的重阁。僧徒清肃,都学大乘教法。其旁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他们散步的遗迹。旁有塔,为无忧王所建,有如来从前往南到摩揭陀国,往北到吠舍厘国时,在这里中途休息的遗迹。
阿难涅分身的故事
湿吠多补罗寺东南行三十余里,在恒河的南北岸各有一塔,这是尊者阿难陀分身给二国的地方。阿难陀是如来的堂弟,博学而能概括理论,广通物理并能深入理解,佛去世以后,继大迦叶任持正法,教导学人。他在摩揭陀国树林中散步,见一沙弥通读佛经,章句错谬,文字纷乱。阿难听了,追忆如来,很有感触,便到这沙弥住的地方,对他当面教授。沙弥笑道:“高僧您年纪大了,所说的都是错误的。我的老师是高明的,他正在壮年,我得到他的亲自教诲,这是不会错的!”阿难沉默不语,退了出来,叹道:“我年纪虽已老迈,为了众生才在世上这么长久主持佛法。但众生的污垢实在太重,难以听我的教诲。我现在久留世上也没有什么用处,可以从速涅了。”于是他离开摩揭陀国往吠舍厘国。在渡过恒河,船到河中间的时候,摩揭陀国王听说阿难离去,恋念情深,便率兵马前来追请,数十万军队排列在南岸。吠舍厘国王听说阿难要来,悲喜交集,也集合军队飞快前来迎候,数十万人众屯集北岸。两军相对,旌旗蔽日。阿难怕他们要打起来,互相残杀,便从船中起来,上升到天空中,现示神变,很快就涅,火化焚骸。骸骨分成了两半:一半堕南岸,一半堕北岸。于是二王各得一份,全军恸哭,俱还本国,建塔供养。
从这里东北行五百余里,到弗栗恃国北方人称为三伐恃国。在北印度境内。
弗栗恃国
弗栗恃国方圆四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地肥沃,花果茂盛,气候微寒,人性急躁。人们大多信奉外道,少数敬仰佛法。寺院有十余所,僧徒不足千人,大小二乘都一起学习。外道神庙有数十座,信徒很多。此国的大都城号占戍拿,大部已颓毁。故宫城中还有三千余人家,像村镇一样。大河东北有寺,僧徒很少,学业清高。
化度渔人处及诸遗迹。
从这里西行,靠河边有塔,高三丈余,南面有长河如带,这是大悲世尊度渔人的地方。过去佛在人世的时候,有五百渔人结伴在一起捕鱼。他们在这河流中捕获到一尾大鱼,有十八个头,每头两只眼。渔人们正要杀死它,如来在吠舍厘国用天眼看见,心生悲悯,想乘这个时候进行化导,利用这个机会启发他们。便告诉大众说:“弗栗恃国有大鱼,我想去化导它并启悟渔人。你们也应知道现在正是时机。”于是大众拥簇如来,用神足升至空中,来到河边,大家像往常一样给如来敷设座位。如来便告诉渔人说:“你们不要杀鱼!”他又运用神通,开方便门,使大鱼受威力感悟,知道前生事情,并能操人语,懂人情。这时如来明知故问道:“你在前身犯了什么罪,以致转入了丑恶的道路,变成这下等的东西?”鱼道:“我过去承受福庆,得以生于豪族之家。我就是大婆罗门劫比他。我恃着贵族种姓,蔑视和欺凌别人,又仗着自己见多识广,鄙贱经法,以轻慢之心毁谤诸佛,用丑恶的语言辱骂众僧,把他们比为驼、驴、象、马等丑类。由于这些恶业,我才变成这下等的东西。但我还由于过去的一点善行,生逢佛在世,亲眼见大圣化导,受到大圣的教诲。因而忏悔过去的所作所为,感谢教化。”如来乘机摄取教化,像引导开路一样。鱼既闻法,便命终死去,借着这个福力,上生天宫,于是自己观察,看到了之所以转生成这样的原因,了解这是宿命的结果。为了报答佛的恩典,便与诸天神大众接踵来到如来这里,右绕退立,手持天宝香花,作为供养。世尊又指示渔人,对他们说妙法。于是渔人们都感悟。真诚地向佛礼敬和忏悔,破网焚舟,归真受法。他们既穿上了僧衣,又听了真理,都得脱离尘俗,证得罗汉果。
度渔人处东北行百余里,故城的西面有塔,为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是佛从前在这里六月说法度诸天神和人的地方。从此往北一百四五十步,有小塔,是如来从前在这里为比丘们制定戒律的地方。再往西不远,有如来发、指甲塔。如来从前在这里的时候,远近各处的人都赶了来,争相焚香散花,灯火不绝。
从这里往西北一千四五百里,越山入谷,到尼波罗国在中印度境内。
尼波罗国
尼波罗国方圆四千余里,在雪山中。此国的大都城方圆二十余里,山川相连,适宜庄稼,多花果。出产赤铜、牛、命命鸟。买卖用赤铜钱。气候寒冷,风俗险僻,人性刚犷,不重信义,不学技艺而有工巧。形貌丑陋,兼信邪正。佛寺和外道神庙相邻连接。僧徒有二千余人,大小乘都兼学。外道异学的数目不详。
国王是刹帝利种姓、栗婆部族人,志学清高,纯信佛法。近代有王名鸯输伐摩大唐语言是光胄,是个很聪明有学问的人,撰有《声明论》。他重视有学问和道德高尚的人,远近都知名。
小水池
都城的东南有小水池。人们以火投入,水便生火焰;投入其他东西,也起火燃烧。 从这里再返回吠舍厘国,向南渡过恒河,到摩揭陀国旧译摩伽陀,又译摩竭提,均误。在中印度境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