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大唐西域记》?
漕矩吒国
漕矩吒国方圆七千多里,此国大都城名叫鹤悉那,方圆三十多里。它有时以鹤萨罗作为都城,方圆[也是]三十多里。两城都很险峻坚固。[境内]山峦河流所在地势很高,地亩田垄[因地势]高敞而土质干爽。五谷庄稼都按农时播种。冬麦生长[尤为]旺盛。草木枝叶纷披,花果繁荣茂密。此地适合种植郁金香,并且出产兴瞿草,这种草生长在罗摩印度河流域。鹤萨罗城里有泉水喷涌而出,四下分流,这个国家的居民用来灌溉田地,很得实惠。这里气候严寒,霜雪繁多。人们的性情轻浮急躁,不时有些诡诈行径。[他们]爱好学习技艺,掌握多种技能。他们耳聪目明,然而才思并不敏捷,每天口头上可以诵读几万字的东西。文字和语言与其他各国的不一样。[人们]更多地注意夸夸其谈的辞藻修饰,而很少致力于办成实际事情。[这里]虽然祭祀各种神,但是对于佛、法、僧三宝仍然非常崇敬。[境内]有寺庙几百座,僧徒一万多人,全都研习大乘法教。目前在位的君王为人淳厚,敬信佛法,继承着多少世代传下来的王统,致力于多做慈善事业,并且聪敏好学。无忧王建立的佛塔有十余座。
崇奉那天
[境内]有外道天祠几十座,各派异教信徒杂居其中。合计起来外道占有优势,外道徒众的人数甚多,[他们]尊奉崇拜的是锄句反,下同那天。那天神当初从迦毕试国的阿路猱山迁居到这个国家南部的那罗山中,在这里作威作福,逞凶肆虐,信奉祈求他的人可以如愿以偿,轻蔑鄙视他的人则招祸遭殃,因此,远近的人都对他表示崇敬礼拜,地位不分上下无不由于恐惧而对他表示敬畏。四邻国家的不同风俗的君、臣、胥吏、百姓在每年良辰佳节不需相约都来聚会,或者用带来的金、银、奇珍异宝,或者用羊、马、驯养的牲畜,争相[向天神]贡奉,表明各自的虔诚心迹。因此,这里是金银遍地,羊马满谷,但是却没有人敢生非分染指之心,而是一心从事施舍供奉[那天神]。对于崇奉敬事外道、潜心苦行的人,天神把自己的咒术传授给他们。外道信徒遵行咒术,大多行之有效,用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获得痊愈的情况。
从这里往北走五百多里,到达弗栗恃萨傥那国。
弗栗恃萨傥那国
弗栗恃萨傥那国东西二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此国大都城名叫护那,方圆二十多里。土产、风俗与漕矩吒国相同,语言有差别。气候寒冷凛冽,居民的气质粗犷暴躁。国王是突厥人,深信佛、法、僧三宝,提倡习学佛法,尊敬有德高僧。
婆罗犀那大岭
从弗栗恃萨傥那国向东北方向前进,跋山涉水,行经迦毕试国的几十座边城和小镇,到达大雪山的婆罗犀那大岭。这道山岭非常巍峨高峻,峭拔的石阶斜倾欲坠,山间的小路盘旋迂回,随着危岩险峰而回环交错,有时下临深谷,有时上攀高崖,即便是盛夏时节,也是[遍地]冰封雪冻,[有待行人]凿冰开路。这一段路程要走三天才能攀登到峰顶。[岭顶]寒风凛冽强劲,积雪填平山谷,行旅路经此处,是没有人能够驻足久留的。即使是苍鹰猛隼飞到这里,盘旋翱翔,也无法翻越,它们只得落到地面上趔趄而行,[蹒跚走过峰顶],然后再振翅飞翔。[行旅]从山顶往下眺望群山,[群山]显得像土丘般地渺小。在南赡部洲中,以这座山岭最高。它的顶峰不生树木,只有很多岩峰,聚积成堆,耸立斜倚,好像茂密丛生的森林。[行旅]再走三天,才能下岭,到达安罗缚国。
安罗缚国
安罗缚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三千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国家]没有为首的君长,隶属于突厥。境内山脉丘陵逶迤绵亘,平原田野狭窄局促。气候严寒,风雪凄厉强劲。农作物丰饶,[各种条件]适宜于栽培花果。居民的性情粗犷暴躁,习俗中没有纲常法纪。[他们]不懂什么是罪孽,什么是福祉。[他们]不重视习学[佛教教义],只知道修祠祭祀[外道]神,而很少信奉佛法。[全境]只有佛庙三座,僧徒数十人,但是这些僧徒研习的都是大众部法。有一座佛塔,是无忧王修建的。
从这里往西北行进,进入一道山谷,跨越山岭,经过一些小城,共走四百多里,到达阔悉多国。
阔悉多国
阔悉多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不满千里,此国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国内没有为首的君长,隶属于突厥。境内山地多,平地狭窄。气候多风寒冷。农作物丰饶,花果茂盛。居民的性情粗犷暴躁,习俗中没有法纪制度。[全境]有佛庙三座,僧徒寥寥无几。
从这里往西北行进,翻山越谷,经过一些大小城镇,共走三百多里,到达活国。
活国
活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二千多里。其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此国没有单独的君长,隶属于突厥。[全境]土地平坦,五谷庄稼都按农时播种,草木蓬勃茂盛,花果奇异繁多。气候温和宜人,风俗淳朴敦厚。居民的性情暴躁猛烈,穿着粗细毛织品制作的衣服。居民多数信奉佛、法、僧三宝,而很少礼拜异教诸神。[境内]有佛庙十几座,僧徒数百人,对于大乘小乘,僧徒同时钻研,兼习两者。国王是突厥人,掌管铁门以南的各个小国。他们经常像飞鸟一样地迁徙住地,不在一个固定地点长久居住。
葱岭
从此往东,进入葱岭。葱岭地处南赡部洲,南面连接大雪山,北面抵达热海、千泉,西到活国,东到乌国,东西和南北都长达数千里。重峦叠嶂,有几百层之多,深谷险峻,长年积存着冰雪,寒风强劲凛冽。此地盛产葱类,因而得名葱岭,另一说法是这里的山崖碧绿葱翠,所以被叫做葱岭。
往东行进一百多里,到达瞢健国。
瞢健国
瞢健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四百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五六里。土产和风俗大体上与活国相同,没有为首的君长,隶属于突厥。
北行到达阿利尼国。
阿利尼国
阿利尼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疆域傍缚河两岸延伸,方圆三百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土产和风俗大体上与活国相同。
东行到达曷逻胡国。
曷逻胡国
曷逻胡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北面濒临缚河,方圆二百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四五里。土产和风俗大体上与活国相同。
从瞢健国往东翻过高山,跨过深[洞]谷,行经几处平川城镇,走三百余里,到达讫栗瑟摩国。
讫栗瑟摩国
讫栗瑟摩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疆域东西一千多里,南北三百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五六里。土产和风俗大体上与瞢健国相同,但是居民的性情残暴凶恶,在这一点上两国有所不同。
向东北方向行进,到达钵利曷国。
钵利曷国
钵利曷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疆域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三百多里,其大都城方圆二十多里。土产和风俗大体上与讫栗瑟摩国相同。
从讫栗瑟摩国往东翻山越谷,行走三百余里,到达摩罗国。
摩罗国
摩罗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三千余里。[境内]山川逶迤连绵,土地肥沃,适宜于种植五谷庄稼,盛产冬小麦,各种花卉繁荣茂盛,果类品种齐全高产。气候严寒,居民的性情急躁。他们不懂什么是罪孽,什么是福祉,形体容貌长得粗俗丑陋。他们的举止仪表以及穿着的毛皮粗毡,都和突厥人的很相似。这里的[出嫁]妇女在头上戴着木角,高三尺多,前面分出两个叉来,用以代表丈夫的父母。上叉表示[丈夫的]父亲,下叉表示[丈夫的]母亲。随着[公婆]的谁先去世而[相应地]去掉一个分叉;公婆全都亡故,那么,连角带帽全都抛弃。
[摩罗国]先前是一个强国,它的国王是释迦种人,曾经收服过葱岭以西的许多国度。由于这个国家的领域和突厥相邻,沾染了突厥的习俗。它受到[突厥的]侵袭劫掠,靠自己的力量守护自己的领域。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民往往颠沛流离,散在异城;[剩下]几十座坚固城池则各自拥立君长。他们住在穹庐毡帐里面,经常迁徙,往来于各地。它的西境与讫栗瑟摩国接壤。
沿山谷东行二百多里,到达钵铎创那国。
钵铎创那国
钵铎创那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二千余里。其大都城雄踞山崖之上,方圆六七里。[境内]山川逶迤连绵,遍地沙石弥漫。土质适宜于种植豆类、麦子,盛产葡萄、核桃、梨子、沙果[槟子]等果类。气候寒冷凛冽,居民的性情刚毅勇猛,习俗没有礼法,[人们]不知道学习技艺。人们的相貌长得粗俗丑陋,穿着多用粗细毛织品制作。[境内]有寺庙三四座,僧徒很少。这个国家的君主性格淳厚质朴,信奉三宝极为虔诚。
从此向东南方向行进,在山谷中行走二百多里,到达淫薄健国。
淫薄健国
淫薄健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方圆千余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境内]山岭连绵不断,平地、田亩面积狭窄。土地的出产、气候的条件,人性之差,都和钵铎创那国的情况相同,只是语言稍有差别。这个国家的君王性格残酷暴虐,不能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从此向东南方向行进,翻山越谷,山峡中的小路极为险峻,行走三百多里,到达屈居勿反浪孥国。
屈浪孥国
屈浪孥国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幅员二千多里。[境内]土地山川、季节气候的情形与淫薄健国相同。习俗没有法度准则,居民的性格贪鄙暴躁。大多数的居民不懂得[奉佛以]求福,也很少信仰佛法。他们的面貌长得丑陋,穿着多用粗细毛织品制作。[国内]有一山岩,其中盛产金精,[人们]敲碎、剖开采自山岩的石头,就可以得到[这种矿物]。[这个国家境内]不仅寺庙很少,僧徒也为数无几。国王淳厚朴实,礼敬崇信佛、法、僧三宝。
从此往东北方向行进,登山入谷,沿途道路艰难险阻,行走五百多里,到达达摩悉铁帝国亦名镬侃,又叫蜜。
达摩悉铁帝国
达摩悉铁帝国处在两条山脉之间,也位于先前的货逻国领域之内。其领域东西一千五六百多里,南北之间宽的地方四五里,最窄的地方不到一里。[国土]濒临缚河,[随山、河]迂回曲折;[地势]因丘阜而时高时低;沙石[随风]流动,四处弥漫。气候寒冷凛冽。[人们]只种麦子、豆类。树林稀少,也没有什么花果。盛产良马,马的形体虽然不大,但是有长途奔跑跋涉的耐力。习俗不讲礼义,居民的性格粗犷暴躁。人们的形象面貌生得粗俗丑陋,用粗细毛织品制作衣服。居民大多数是碧绿色的眼睛,这一点与其他国家不同。
[境内]有寺庙十余座,僧徒很少。
昏驮多城伽蓝
昏驮多城是[达摩悉铁帝国的]都城。城中有一座寺庙,是此国先前在位的君王建立的。[建立这座寺庙的时候],削凿山崖,填平深谷,[在清理出的地基上]按规格敬造殿堂屋宇。这个国家最初是没有受到佛教教化的,只知道奉祀外道邪神。从几百年前起,佛法才开始得到传播和弘扬。起初,[达摩悉铁帝国的]国王的爱子染上了疾病,国王百般求医都不见效,[爱子的]病情有加无已。国王于是亲自前往外道神祠,礼请天神救护他的儿子。这时候,这座神祠的祠主代替天神下语:“你的儿子一定是会病愈康复的,你一定用不着再有什么别的忧虑。”国王听说,十分宽慰,起驾回归。他在路上碰到一位僧人,容貌举止引人注目。国王对这位僧人的形象和衣着感到惊奇,询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这位僧人是一位已证圣果、也就是成了罗汉的人,为了弘扬佛法,所以扮出这样一副仪态形容。他回答国王说:“我是如来的弟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丘。”国王既然为儿子的生病而忧愁,便首先发问道:“我的孩子得了病,生死未见分晓。”这位僧人说:“陛下的祖先的神灵甚至都可以重被唤回,爱子却难以挽救了。”国王说:“天神说他是不会死的,这个僧人却又说他命该终结,这是诓骗俗人的人,他的话怎么能令人相信呢?”于是他从容不迫地回到宫中,可是爱子已经死了。国王把爱子已死的事隐匿下来,暂不发丧,又去问祠主,祠主还在说:“不会死的,疾病一定是会痊愈的。”国王于是发怒了,把祠主捆缚起来,面数他的罪恶:“你们结帮拉伙,逞凶肆虐,作威作福,我儿子已经死了,你竟然还说病一定会痊愈,这样颠倒事实,惑乱人心,令不尽人意,应当杀掉神祠的祠主,毁除灵庙。”于是杀掉了神祠的祠主,拆除了神像,[并将神像]投进缚河中。国王返驾回宫,又遇见了那位僧人,国王心中充满了崇敬悦慕之情,叩首谢罪说:“以前没能得到明人的指教,因而长期在邪路上徘徊,浮薄的流弊虽然由来已久,沿袭到今,但是仍愿蒙您眷顾,光临我起居的宫室。”僧人接受了国王的请求,随同他来到宫中。国王把爱子安葬完毕之后,对这位僧人说:“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纠纷,生死流转不息,当我的爱子生病的时候,我曾向神主请示我的爱子的死活去留,神主谎称[我的爱子]必定痊愈。幸好蒙您见教在先,果然您的指教不假。这证明佛法可以信奉,现在只有祈求僧人垂怜于我,引导我这样一个迷惘的弟子。”[国王]于是请求僧人规划建造寺庙,按照营造寺庙的法式,[将寺庙]修建了起来。从此以后,佛教才日益兴盛起来。由于这个缘故,庙中的精舍是为这位罗汉建造的。
这座庙中的主修道场[大精舍]中有石佛像,像上悬挂着金、铜制成的圆形华盖,圆形华盖用各种珍宝精心装饰,[当人们]旋绕佛像的时候,华盖也随着旋转,人停止旋绕,华盖也停止旋转。神妙莫测。[我听到]当地老年人说,[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由于对佛祖发愿的力量,有的说是由于装设了隐秘的巧妙机关。观察一下这座寺庙的殿堂屋宇,看到石砌的墙壁十分坚固。考察众人的不同议论,不知哪种说法属实。
越过这个国家境内的大山,往北到达尸弃尼国。
尸弃尼国
尸弃尼国方圆二千多里,其都城方圆五六里。境内山川连绵,沙石遍野,产豆子、冬小麦,其他谷类不多。树木稀疏,花果缺少。气候严寒凛冽,居民粗犷骁勇,对杀戮之事狠心凶残,并且专门从事盗窃勾当,不知礼义,不懂善恶,他们迷信未来的祸福,惧怕现世的灾祸。他们的形象外貌长得粗陋,穿粗细毛织品制作的衣服。文字与货逻国的文字相同,语言有所差异。
越过达摩悉铁帝国的大山向南,到达商弥国。
商弥国
商弥国方圆二千五六百里,[境内]高山平川相间,地势随着山陵的起伏而时高时低。所栽种的农作物品种齐全,豆子、麦子生长得尤其旺盛,盛产葡萄,出雌黄,[人们]凿开山崖,剖开岩石,就可以得到。此国的山神残暴凶恶,屡屡制造灾害。[人们]祭礼以后再进入山区,就可以平安无事地往来,假若没有向他祈祷,便会骤然降临风暴和冰雹。当地气候严寒,民俗急躁,[但是]人性淳厚质朴,习俗中没有礼义,人们才智短浅,技能低下。文字与货逻国的一样,语言不同。居民多穿粗细毛织品制作的衣服。国王是释迦种人,崇尚佛法,全国居民遵从教化,全都非常虔诚。[境内]有寺庙两座,僧徒很少。
波谜罗川
走出商弥国的东北边境,翻山越谷,经历重重艰难险阻,走七百多里,到达波谜罗川。[波谜罗川]东西一千多里,南北一百多里,最狭窄的地方不超过十里。[波谜罗川]处在两座雪山之间,所以寒风凄厉而强劲,即使是春季、夏季也是雪花纷飞,昼夜刮着旋风。[这里的]土地碱卤,遍地砾石,即使播种下种子也不能成苗,草木稀少,使这里成为一片不毛之地,绝对没有人在这里安居。
波谜罗川中有一个大龙池,东西三百多里,南北五十多里,地处大葱岭内,正在赡部洲中,这里的地势是最高的。[大龙池的]水澄明如镜,深不可测,水色青黑,味道十分甘美。生活在深水处的有鲛、螭、鱼、龙、鼋、龟、鳖、水面浮动着的有鸳鸯、大雁、野鹅[驾鹅]、鸨,各种鸟类产下的大蛋以及孵出幼禽而破碎的蛋壳遍布在荒野、草泽和沙渚之上。大龙池的西边分流出一条大河,往西流到达摩悉铁帝国东界,与缚河汇合后西流,就是这样,所有大池右侧的水都向西流;大龙池以东也分流出一条大河,东北流到沙国西界,与徙多河汇合后再向东流,于是所有大龙池左侧的水都向东流。
从波谜罗川向南越过高山,有钵露罗国,此国盛产金、银,金子的颜色纯正得火一般的赤红。
从[波谜罗川]中部走向东南部,攀山走险,沿途毫无人烟聚落,唯有漫无边际的冰雪。走五百多里,到达盘陀国。
盘陀国
盘陀国方圆二千多里,其大都城奠基在大石岭上,背临徙多河,方圆二十多里。[境内]山岭连绵,平川田野狭窄。谷类庄稼种类稀少,豆类麦子很多,树木稀疏,花果缺少。[在这里]高阜、低地都是光秃秃的,城镇也是一片空旷。民间没有礼义,人们也很少学习技艺,性格粗犷狂暴,体力刚健。他们的容貌生得丑陋,以粗、细毛褐制作衣服。他们的文字、语言与沙国相同,但是笃信佛教,崇敬佛法。[境内]有十多座寺庙,僧徒五百多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建国传说
目前在位的国王淳厚朴实,敬重佛、法、僧三宝,仪容安详高雅,志向专一,好学不倦。此国自建国以来,已经经历了久远的岁月。他们自称出身于至那提婆瞿罗大唐语言是汉日天种的意思。这个国家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葱岭中的荒川之上。从前,波剌斯国王[曾派使臣]往汉地娶妻,当[新娘]被迎接到这里的时候,正赶上贼寇兴兵作乱,东西之间的道路断绝了,于是这位[待嫁的]女子被安置在孤峰之上,这座山峰非常峻峭,要依靠搭在悬崖上的梯子攀援上下,下边布置了严密的警卫,白天有人警戒,夜间有人巡逻。先后经过了三个月,贼寇才被平定。正当人们带领这位女子踏上归途的时候,这位女子却怀孕了。使臣非常惶恐,对随从们说:“国王命令[我们]迎娶这位女人,正赶上贼寇作乱,[我们只好]露宿于荒山野郊,朝不保夕,幸赖我们君王威德的感召,现在妖寇已被廓清。如今就要回国了,但是国王要迎娶的妇人却有了身孕。这件事使我愁不堪言,真不知道我将丧身何地了。现在应当找出首恶分子,以待日后问罪伏诛。”为追讯疑犯而掀起了一片喧嚣,但是并没有能够查出个究竟。这时这位女子的侍儿告诉使臣说:“你们不要互相怪罪了,这是神来幽会的结果,每天太阳到正中午的时候,就有一个伟男子从日轮中乘马出来相会。”使臣说:“假如是这样的话,怎么能洗雪我们的冤枉呢?[我们]回国以后一定会被诛戮;留在这里的话也不免受到国君的讨伐,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怎么办才是切实可行的呢?”大家都说:“这件事如果做得不细致,谁去服罪呢?姑且[让我们]待罪境外,过一天算一天好了”。于是[这班人]在石峰上筑起了宫馆,方圆三百多步,环绕宫室修筑了墙垣,拥立这个女子为王,并设立官职,规定制度,女子到期分娩,生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大以后]容貌极其美丽,母亲摄理政事,儿子身受尊号,[他能够]凌空飞行,驾驭风云,威德播及远方,遥远的国度都接受他的政令教化,邻邦异国都对他称臣。国王以高龄善终,被安葬在这座都城东南一百多里的大山崖的石窟之中。他的尸体风干了,至今仍然不坏,看上去像是一个羸弱枯瘦的人,好像睡着了一样。[居民们]按时为他更换衣服,不断安放上香花,子孙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从他的祖先的血统来看,母亲是汉地的妇女,父亲是日天之神,所以他们自称为汉日天种。他们王族的人,外貌长得与中国人相同,头戴方帽,但是身上穿的却是胡服。王族的后嗣日渐衰微,受到强国的欺凌。
童受伽蓝
到无忧王治国英名显赫于世的时候,在宫中建起了一座宝塔。后来无忧王迁居到王宫的东北角,便把他的这座旧宫为尊者童受论师改建成了一座寺庙。寺庙中台阁高大宽广,佛像庄严。尊者童受是叉始罗国人,自幼聪慧颖悟,很早就脱离了尘俗世界,潜心钻研佛教典籍,全神贯注于思考佛法妙旨。他每天诵读三万二千词,并书写三万二千字,因此,他在学力上跃居同时的才士之首,在当代享有至高无上的声名。他树立佛法正宗,破除外道邪说。他清晰透彻地阐明高深的理论,没有任何疑难不能由他给予完美的答复。遍及五印度国,无处不对他表示最高的崇敬。他编撰的论部著作共有几十部,都很风行,无人不认真加以研习。他实际上是经量部的祖师。在这个时候,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号称四颗太阳照耀当世。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无忧王耳闻童受尊者德高望重,便兴师动众,攻打叉始罗国,劫持了尊者,为他建立了这座寺庙,用以彰显大德,令世人瞻仰。
二石室入定罗汉
往城东南走三百多里,到达大石崖,那里有两个石窟,窟内各有一名罗汉入灭圆寂,他们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人们]很难加以撼动,他们的遗体如同羸弱枯瘦的人,肌肤骸骨并不腐朽,已经经历了七百多年,胡须头发一直增长,所以众僧每年都为他们剃发更衣。
奔穰舍罗
从大石崖东北翻山履险,走二百多里,到达奔逋论反穰舍罗大唐语言是福舍的意思葱岭东冈位于四座山中,面积大约一百多顷,正中部位低陷,无论严冬盛夏全都积满冰雪。[那里的]风寒冷强劲,田垄溢出碱卤,庄稼无法生长,没有树木,只有细草。即使是在炎热的暑季,此地也时时风雪交加,人众刚刚踏入这一地区,层云迷雾便冉冉升起,往来的商侣无不深以通行这一艰险地段为苦事。[我]曾经听老年人说:当初有位商客,率领一万多名伙计,几千匹驮货的骆驼,携带货物,去经商营利,结果遇到大风雪,人畜全部死亡。当时盘陀国有一位大罗汉,远远眺望,看到了这番情景,他怜悯这一行人遭受的灾难,想借助于神通的力量来搭救他们免于沉沦溺丧。当他赶到这里的时候,商人一行已经丧命。他于是收拾了各种珍宝,聚集了他们的所有货物,建造了馆舍,将各种物资财货储存其中,在相邻的国度购买土地,在边境的城市养育民户,用来赈济往来行旅。所以现在的行人或商侣都蒙受到这种周济的恩惠。
从此往东走下葱岭东冈,攀登峻峭的山岭,穿越幽深的洞谷,一路山间蹊径艰险难行,沿途风雪交加。这样行进八百多里,走出葱岭,到达乌国。
乌国
乌国方圆一千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多里,南部濒临徙多河。[这里]土地肥沃,农作物茂密繁盛,林木葱郁蓬勃,花果齐全繁多。这里盛产杂色玉石,[其中]有白玉、黑玉、青玉。气候温和,风调雨顺。民俗缺少礼义,人们在性格上刚强粗犷,常常玩弄诡诈伎俩,没有廉耻观念。他们的文字、语言与沙国大致相同。这里的人容貌丑陋,以毛皮粗毡制作衣服。然而他们能够崇信佛教,敬奉佛法。[境内]有寺庙十多所,僧徒将近一千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数百年来,王族的子嗣断绝,[这个国家]也没有另外拥立君长,而是隶属于盘陀国。
罗汉出定神变传说
离城西走二百多里到达一处大山,峰峦间生成层层山岚,碰上崖石形成云雾。崖石峥嵘,状似将崩塌而未坠落。山顶上的佛塔形制特殊,蔚为奇观。[我]听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山崖崩塌,中间一位僧人,闭目而坐,身体魁梧高大,身形面目枯槁,胡须头发垂了下来,披肩盖脸。有一个打猎的人看见僧人以后告诉了国王,国王亲自前往观看,顶礼致意,都城里的居民、士子不召而来,焚香散花,争相供养。国王说:“这是位什么人呢?怎么这样魁伟高大呢?”有一位僧人回答说:“这位须发长得垂肩覆面、身披袈裟的人是一位进入了寂灭禅定状态的、也就是入灭心定的罗汉。对于所谓入灭心定的人,先是有期为限的。有人说,[这样的人需要]听到木鱼、钟磬等报时响器[稚/犍椎]的敲击声音,有人说,他有待于日光的照晒等这样一些促使他苏醒、察觉[的信号],才能脱出入定[的木然状态]。没有这一类信号,[他就一直]寂然不动,靠入定的力量保持他的身体,他的身体就能够永远不坏不朽。他这样子,如在俗人则要靠每天按时进食[分食段进餐]来维持身体,一旦脱离入灭心定的状态就不免衰谢。[因此]应该用酥油涂灌[他的身体],使[他的身体]得到滋润,然后[才可以]敲击钟鼓,唤醒这位入灭心定的罗汉。”国王说:“是这样吗?”于是就敲起钟磬等等。声音刚刚一响,这位罗汉便豁然张目高视。过了很久,他说:“你们这些人是什么人?容貌这样卑劣,还披着袈裟?”那位僧人回答说:“我是僧人。”罗汉说:“是的,我的老师迦叶波如来现在在什么地方?”僧人回答说:“他已经入了大涅,为时已经很久了。”罗汉听到这句话以后闭上了眼睛,怅然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重新问道:“释迦如来已然在世界上现身了吗?”比丘回答说:“圣灵降生开导世人之后,也归于圆寂了。”罗汉听了以后重新低下了头,过了很久才抬起来,飞身到虚空之中,显现出神变,化为一团烈火自焚其身,遗骨坠落到地上,国王收拾起罗汉的遗骨,为他建起了一座宝塔。
从这里往北行经山岭、沙碛和旷野五百多里,到达沙国旧称疏勒,乃是称呼其都城的名称。正确的读音叫做室利讫栗多底。疏勒的名称仍然是不正确的。
沙国
沙国方圆五千多里,境内有很多沙碛,很少有适于耕作的土壤。庄稼长势旺盛,花果繁茂。出产细毡和粗毛织品,[居民]擅长织造棉布[细]和各类毛毯。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居民性格粗犷暴躁,常常玩弄诡诈伎俩,很少看重礼义,学识也十分浅薄平庸。当地有一种风俗,生了男孩以后,把男孩的头用夹板捆扎起让头偏扁。容貌粗陋,有文身的习惯,眼睛是绿色的。他们的文字取法于印度,虽然有删简错讹之处,但大致保存了印度文字的体态样式。语言与声调和各国不同。人们笃信佛法,勤于营求福德。[境内]有寺庙几百所,僧徒一万多人,研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他们对佛典并不深入研习其中的道理,只是多多诵读文句,所以当地佛徒中从头到尾通读经、律、论三藏以及毗婆沙[第四次佛典结集之后产生的解说佛经、佛律的论述]的人为数是很多很多的。
从这里往东南走五百多里,渡过徙多河,跨越大沙岭,到达斫句迦国旧称沮渠。
斫句迦国
斫句迦国方圆一千多里,其大都城方圆十多里,都城坚固险峻,登在户籍上的住户稠密繁庶。[境内]山陵高冈迤逦相连,砾石弥漫,傍临两条河流,得以有相当规模的农业,葡萄、梨子、沙果[槟子]结实累累。气候多风严寒,人性暴躁。居民只知道诡诈欺骗,公然明火执仗地进行劫掠。文字与瞿萨旦那国相同,语言上有所差异。人们不看重礼义,学识、技艺也很平庸浅薄。[但是]笃信三宝,喜好营求福德。境内有寺庙几十所,很多已被破坏,有僧徒百余人,研习大乘教。
[斫句迦国]南境有大山,崇崖峻岭,峰峦重叠,草木耐得住严寒,从春天到秋天一直是常绿的一种景观。峡谷间的湍流和瀑布泻流如飞,奔注四方,沿山崖开凿有一处处石窟,星罗棋布,分列山崖之上。印度的入圣位、得证果的圣人很多运用神通,轻身飘举,云游远方,就到这座山中间居留。在这里圆寂入灭的罗汉很多,因此有为数很多的佛塔。现在仍然有三个罗汉身居岩穴之中,已然进入寂灭心定状态,形状如同枯槁羸弱的人,胡须头发一直还在生长,所以僧人们按时去为他们剃去须发。在这个国家里,大乘经典的部数格外地多,佛法传到的任何地方,典籍之盛都赶不上此地。以十万颂为一部的典籍就有十几部之多。不到十万颂的论著就流传的更加广泛了。
从这里往东行进,翻山越谷,走八百多里,到达瞿萨旦那国大唐语意为地乳,这是该地通行的雅称,俗语称之为涣那国,匈奴称之为于遁,另外一些胡语称之为豁旦,印度称之为屈丹,旧名于阗是不正确的。
瞿萨旦那国
瞿萨旦那国方圆四千多里,[境内]一半以上的地区是沙碛,耕地面积狭窄。土质宜于种植庄稼,出产各种水果,[这里]还出产各种毛毯,细毡,人们善于纺织粗绢粗绸,又出产白玉、黑玉。气候温和宜人,但多旋风,刮风时尘土飞扬。居民看重礼义,性格温良谦恭,喜好学习经书典籍,通晓多种技艺。百姓富裕欢快,在籍的民户安居乐业。这个国家崇尚音乐,人好歌舞。人们较少穿着毛褐毡裘,更多的是穿丝绸、白棉布。他们的举止彬彬有礼,行为作风符合纲纪。他们的文字完全效法印度,只是略微改动了文字体式,大体上沿袭印度。语言与各国不同。居民崇尚佛法,境内有佛庙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大多研习大乘法教。
建国传说
[这个国家的]国王骁勇尚武,敬重佛法,自称是毗沙门天的后裔。从前,这个国家空旷无人,毗沙门天曾经在这里居留。无忧王的太子在叉始罗国被挖去眼睛[一事案发]之后,无忧王怒不可遏,流放了许多辅臣僚佐,并把[叉始罗国的]许多豪门大族迁徙到雪山以北,让他们居住在荒谷之中。被迫迁徙的人逐水草而放牧,到达[瞿萨旦那国]西界,他们推举出豪酋,尊立为君王。在那个时候,东土的一位皇子获罪而被流放,住在这里的东界,[皇子的]群下劝进,他也自立为王。经过的岁月虽然很长,两国的风俗政教却互不相通。[后来]因为两方都去原野打猎,在荒泽中相逢,相互询问在宗谱中的辈分。因而互相争长,愤怒见于言辞,几乎动武交战。有人劝谏说:“如今为什么要这样匆忙地动手呢?由于打猎而决战,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兵力都动员起来,现在应当各自回去整军,约定一个日期,再来相会[决战]。”于是[双方]拨转马首而归,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整编操练军马,督促激勉士兵。到期两军相会,旗鼓相望,第二天交战,西边君主出战不利,在溃退奔逃中被砍掉了头颅。东边的君主乘胜推进,安抚召集这个被灭掉的国家[的百姓],把都城迁到正中地区,并计划建造城郭。但是他发愁缺少适当的黏土,恐怕难以建成城郭,于是他向远近征求通晓地理的人。当时有一位涂灰外道,背着一只大葫芦,里面满盛着水,自动应募觐见国王,说:“我懂地理。”[他随即]将葫芦中的水弯弯曲曲地倾倒出来,绕完一周以后又重新开始,他忽然间飞跑起来,突然消失不见了。人们就依照他洒下的水迹,在上边建起墙基,而后在这一墙基上大兴土木,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都城所在之地,现在在位的国王就以此城作为都城。此城并不高峻,但是很难攻克,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够进攻取胜。
这位国王在完成迁移都城、修建城垣、建立国家和安置百姓[这些工作]以后,业绩大功告成,但他已经到了七八十岁高龄的垂暮之年,仍然没有后嗣。他害怕宗绪断绝,便前往毗沙门天神所在之处祈请赐予后嗣,并从天神像的前额剖出一个婴孩,他捧着婴孩回去,全国居民都为此交相庆贺。婴孩不吃人奶,君王担心他活不长久,立即又前往神祠,再请天神替他养育婴儿。这时神祠前边的土地忽然隆起,形状就像乳头,神童靠吸吮这里的乳汁,终于长大成人。神童长大以后智勇空前,声威教化播及远方,于是他营建了神祠,以表示奉祀祖神的心意。从此以后,世代相承,总有国君入承大统,世系从未中断,所以现在神庙中有很多珍宝,[因为历代国君]朝拜神祠、献礼祭祀从未间断误时。由于神童是由地乳哺育成人的,所以地乳就成了国号。
毗卢折那伽蓝
王城以南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处大寺庙,是这个国家先前的国王为毗卢折那大唐语意为“普照”阿罗汉建造的。当初,这个国家还没有受到佛法的教化,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这里的树林中,打坐修习禅定。当时有人看见他,对他的容貌服装感到无比惊奇,把他的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国王。国王亲自前往,观看他的形容举止,说:“你是什么人,独自一个人居住在幽深的树林中?”罗汉说:“我是如来佛的弟子,遗世闲居,修习禅定。君王应当多修福业,弘传佛教,建造寺庙,召聚僧徒。”国王说:“如来佛究竟有什么德行,有什么神异?使得你如同鸟儿一般地栖身于树林之中,如此勤苦地宗奉他的教导呢?”罗汉说:“如来佛以平等慈悲为怀,怜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界生物,劝诱开导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众生,或者显身,或者隐形,演示生、住、异、灭的道理。皈依佛法的人,可以脱离生死境地,怀疑佛法的人,将要被束缚羁绊在爱欲的罗网之中。”国王说:“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事体重要,高出于仅仅言谈议论之上。既然你讲到如来大圣,[我]希望为我显形,我如果能够瞻仰到他的真容,必定为他建立寺庙,竭诚归心于佛,弘扬佛法。”罗汉说:“你只管修建寺庙,在大功告成的时候,就会感应神明。”国王暂且听从了他的请求,建立了寺庙,全国居民不分远近全都聚集到这里,举行法会庆贺,但是却缺少钟磬等叩击响器[的犍椎/稚],以按时召集僧众[集会、诵经、布萨、开饭]。国王对罗汉说:“寺庙已经建成了,佛在什么地方呢?”罗汉说:“君王应当至诚奉佛,圣灵的昭示不会很远了。”国王于是尽礼请佛,忽然看见佛像从天而降,把犍椎/稚授给君王。国王从此诚心信佛,大力弘扬佛教。
牛角山
在王城西南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座瞿室伽山大唐语的意思是牛角。山有两峰高高耸起,[有如一对牛角],四周为重叠的山崖所阻绝,在崖谷之间修建了一座寺庙,庙中的佛像时时放射光明。当初如来佛曾到过这里,为天界和人界的众生演说佛法要旨,并预言未来此地将会[有人]建立国家,崇敬佛陀遗法,遵循修习大乘法教。
在牛角山的山崖上有一个大石窟,窟中有一位罗汉,他已经进入寂灭心定状态,等候弥勒佛的出世。几百年间,对他的供养从来没有中断。近年山崖崩塌,堵塞了洞口通道,国王调动军队,打算清除崩塌下来的石块,立即有黑蜂成群飞来,毒螫众人,所以到现在石门仍然没有打开。
地迦婆缚那伽蓝
王城西南十多里有一座地迦婆缚那寺。庙中有干漆制作的立佛像,本来在屈支国,从屈支国来到这里并留在此地的。当初于阗国有一位大臣获罪而被放逐,寄居在屈支国。他总是礼拜这尊佛像,后来他获准回国,竭诚尽心,遥遥地礼敬这尊佛像。一天午夜之后,这尊佛像忽然自己来到[于阗],于是这位大臣施舍自己的宅邸,建成了这座寺庙。
勃伽夷城
从王城往西走三百多里,到达勃伽夷城。城中有佛的坐像,高七尺多,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完全具备。庄严巍然,头戴宝冠,时放光明。[我]打听当地人说:[佛像]本来在迦湿弥罗国,以后才被人们请移到这里。当初有一位罗汉,他的一个沙弥弟子临终之际索要一种酢米饼。罗汉借助于天眼看到瞿萨旦那国有这种食品,于是运用神通力量,到这里获得了酢米饼。沙弥吃完,愿意来世降生到瞿萨旦那国,后来他果然夙愿得偿,投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他]继位以后,威震远近,于是翻越雪山,讨伐迦湿弥罗国。迦湿弥罗国王整备士兵战马,准备抵挡边寇。这时候,这位罗汉劝谏国王说:“不要兴兵相斗了,我有办法使他退兵。”罗汉随即为瞿萨旦那王讲说佛法要旨。国王开始还不相信,仍然准备兴兵作战,罗汉就取出这位国王前身当沙弥时穿过的衣服,出示给国王,国王一见这件衣服,就得到了知道前生事的宿命智,便向迦湿弥罗王谢罪,两相和欢,班师回国。他奉迎前世当沙弥时供养的佛像,与全军壮士共同礼请。佛像来到这里,再也无法挪动了,于是围绕着佛像建立了寺庙,以招僧徒。国王施舍自己的宝冠放置在佛的头顶,所以今天佛戴的宝冠就是先王所施舍的宝冠。
鼠壤坟的传说
在王城以西一百五六十里的地方,位于大沙碛的正路上,有若干处堆积起来的丘陵,这些丘陵全是鼠壤坟。[我]听当地土著居民说,在这片沙碛之中,老鼠长得像刺猬一样大,那些长着金色、银色等不同于一般毛色的老鼠,是群鼠的酋长。每当这种老鼠出洞游戏时,那些成群的普通老鼠都充当随从。从前,匈奴统率数十万军队,寇掠于阗国边境城镇,在鼠壤坟旁边屯驻军队。当时瞿萨旦那王仅率领着几万士兵,恐怕兵力不支,不能御敌。他原来就知道沙碛中有老鼠的异迹,但是没有把它们当做神物对待。等到大敌当前,无处可以求救,君臣惶恐忧惧,无计可施,所以姑且举行祭祀,焚香请鼠,希望鼠有灵验,能稍许助军士一臂之力。当天夜里瞿萨旦那王梦见大老鼠对他说:“我们很愿意效力,希望君王及早整军,来日黎明就出兵交战,一定能取得胜利。”瞿萨旦那王知道有神灵庇佑,于是整顿兵马,下令将士不等天亮出发,急速挺进,突袭敌营。匈奴听说大兵前来,无不惊惧,正要骑马乘车,披挂铠甲,而那些马鞍、衣服、弓弦、甲链,凡是用来系物的带结,全都被老鼠咬断。[这时候]大军已然来临,[匈奴]只得束手就擒。于是[瞿萨旦那大军]杀死匈奴将领,俘虏他们的士兵,匈奴震恐,以为这是神灵保佑的结果。瞿萨旦那王感念老鼠的厚恩,为他们修建祠堂,举行祭祀,世世代代尊敬这些老鼠,把他们当成神异特别精心守护。所以这个国家上自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全都对老鼠行礼祭祀,以求降福庇佑。[人们]走到老鼠洞的时候,都要下马步行。[人们]膜拜老鼠表示敬意,摆设祭品以求赐福,所用祭品或者是衣服、弓、矢,或者是香花佳肴,人们既然竭诚礼拜祭祀,也就得到很多福利。假若没有祭祀,就要遭受灾害。
娑摩若僧伽蓝
在王城以西五六里的地方有一座娑摩若僧伽蓝。这座佛庙中有一座塔,高一百多尺,有很多灵瑞,并且时常放射神光。当初有一位罗汉从远方来,驻足于这里的树林中,运用神通之力而大放光明。当时的国王夜里正在高楼之上,远远看见树林中光明照耀,便询问一个又一个的臣属,大家都说:“有一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这里,在树林里坐禅,显示出这样的神通。”国王于是命令起驾,亲往观察,当他看到了这位得道的贤者,心中无限敬慕,对他的风范钦仰不已,他请求僧人住到宫中。僧人说:“万物各有相宜的地方,众人各有志向,幽林沼泽,是我欣赏的所在;而高堂深宇,不是我过问的地方。”国王对僧人更加敬重景仰,对他深表尊崇,为他建立了寺庙和佛塔。沙门接受国王的请求便住在寺庙之中。不久,国王因为虔诚感应而获得了几百粒舍利,并为这件事而欢庆喜悦,他私下里想:“舍利作为一种灵应,来得为什么这样晚呢?要是早的话,就可以放到塔下面了,这样这座塔不就可以成为一处圣迹了吗?”国王随即来到佛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僧人。罗汉说:“国王不必为这件事发愁了,我这就为君王安放进去。应当[预备好]金、银、铜、铁、大石等做的匣子,将舍利安放到最里边。”君王命令匠人[制作各种匣子],没有几天,匣子完全做好了,匣子被安放到宝车上,送到寺庙里。这时候,王宫护送舍利的前导和随从的僚属、百官有百人之多,观看送舍利的数以万计。罗汉便用右手举起塔来,放在掌中,对国王说:“可以[将舍利]贮藏在塔下了。”于是人们掘地安放舍利匣,[罗汉]等人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才放下塔,塔没有丝毫倾斜或坏损。现场目睹的人们都赞叹这件事是前所未有的,因而信佛之心更加虔诚,敬法之志更加坚定。国王对众官员说:“我曾经听说佛的力量是难以思议的,佛的神通是难以寻求究竟的。佛或者分为百亿个化身,或者现身留迹于人间天上。[佛能]把世界托举在自己的手掌之上,而让世上的所有生灵没有动荡的感觉,[佛能]用普通的话语阐明佛法真理,让世上所有的生灵随其慧根而各有不同的领悟。看起来,没有什么事物可与[佛的]神力比拟,也没有什么言辞可以形容[佛的]智慧。固然,佛灵已然退隐,但是佛的教导依然流传。[我们好像]餐和风、饮甘露一样地品味佛法,钦慕德风,[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些神物——舍利,并且深深地托庇得福。努力向善吧,庶民百官们!你们应当更加虔诚地崇敬佛法,佛法是幽深的,从我们今天经历的这件事上我们更可以明白这一点了。”
麻射僧伽蓝及蚕种之传入
在王城东南五六里的地方有一座麻射庙,这座佛庙是这个国家先王的王妃建立的。当初,这个国家不知道如何种桑养蚕,听说东方一个国家有桑蚕,便令使者求取。当时东国的国君保守蚕桑秘密,不送给使者,并且严厉命令边境关防官吏,不得让蚕桑的种子外流。于是瞿萨旦那王谦恭和气地向东国国君求婚。东国国君有怀柔远方的志向,就答应了这个请求。瞿萨旦那王命令使者迎娶新妇,同时告诫使者说:“你告诉东国君王的女儿说,我们国家向来没有丝绵、桑蚕的种子,她可以带一些来为自己做衣服穿。”这位女子听到这一席话,暗地里搜求桑蚕的种子,把桑、蚕的种子放在帽子的棉絮中。到达边防的时候,边防官进行了严密的搜查,唯独对君王女儿的帽子没敢翻检。于是一行人众便进入了瞿萨旦那国,住在麻射庙所在的原址,然后准备婚嫁的礼仪。这位东国君王的女儿被迎到王宫里,而将桑、蚕的种子留在此地。第二年初春一到,王女便开始种植桑树,蚕月来临,又开始采桑养蚕。[王女]刚来的时候,还用其他树叶喂蚕,经过一段时期以后,桑树逐渐浓郁成荫,于是王妃把规章刻在石上定为制度:不准杀伤蚕蛾,等蚕蛾飞尽之后,才可以缫丝,胆敢违犯者,神明不予保佑。而且还为每年先蚕仪式建立了[现在的这座麻射]寺庙。现存的几株枯桑据说就是最早种植的桑树。由于这个缘故,这个国家直到今天仍然不杀带蛾的茧,有人偷着缫取有蛾之茧,第二年就养不好蚕。
龙鼓传说
在王城东南一百多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该河流向西北。国内居民从中得到很多益处,[引水]灌溉农田。后来河水忽然枯竭断流,国王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下令备马亲往罗汉僧那里询问,说:“大河里的水一直被国内居民取用,如今忽然断流,是什么罪过造成的呢?是因为施政有不公正的地方吗,还是因为仁德有不周遍的地方呢?不然的话,何至于受到上天这么严厉的惩罚呢?”罗汉说:“大王治国,政务清明,教化熙和。河水断流,是龙干的勾当,应当赶快去建祠祈请,一定能够重新得到先前的灌溉之利。”国王于是起驾回宫,设祠祭祀河龙。忽然有一位女子凌波而至,说:“我的丈夫早死,使我没有夫主之命可以遵从,所以河水断流了,农人也随之失去了[灌溉]之利。君王要是能从国内选择一位贵臣,给我配做丈夫的话,水就会像往常一样常流不断。”国王说:“遵命,完全听从你的意愿。”龙女经过巡视,看中了这个国家的大臣。国王返驾以后,对群臣说:“大臣是国家的栋梁,务农是为了生产百姓赖以存活的粮食,国家失去了栋梁,将陷于危境,人要是断绝了吃食则要死亡。要么就是国家陷于危境,要么就是百姓陷于死亡,我们怎样办才好呢?”[那位被选中的]大臣越席而前,跪着对国王说:“臣久已尸位素餐,谬当重任,经常想到要报效国家,只是没能遇到时机,如今被龙选中,[对这样的重任我]怎敢推辞?假如有利于百姓,[陛下]何必吝惜一位臣子?臣子只是国君的辅弼,而人民则是国家的根本。希望君王不要再踌躇多虑了。但愿有幸陛下为我修福,修筑佛庙一所。”国王答应了这位臣子的请求,这座佛庙很快就建成了。那位臣子又请求早日进入龙宫,于是举国的官员、百姓击鼓奏乐,设宴饯行。那位臣子身穿素衣素服,乘着一匹白马,与国王诀别,并对全国居民表示谢意,他把马驱赶到河里,马走水面而不沉溺,当走到河的中流的时候,他挥鞭划水,水从中间分开,他就从分开的那个地方沉没了。过了一会儿,[他骑的那匹]白马浮出水面,背上驮着一只旃檀大鼓,并有一封书信,信的大意说:“大王不遗弃渺小卑微的人物,使我为神错爱选中,愿君王多多修法营福,这将有益于国家,而且泽及臣民,请将这只大鼓悬挂在城东南,假若有敌寇来犯,鼓会事先发声震动。”从此河水重新奔流,至今为百姓利用。随着年深月久,那只龙鼓早已没有了,旧日悬鼓的地方,如今仍然有一只[后来制作的]鼓,池水旁边还有那座佛庙,如今佛庙已经荒芜坍塌,没有僧人居住了。
古战场
在王城以东三百多里的大荒泽中有几十顷地,地上寸草不生,土色黑红。[我]曾听老年人说:这里是[西国]兵败之地。先前,东国出动百万大军西伐,当时在位的瞿萨旦那王也整顿了几十万兵马,东进抵御强敌。在这块地方,两军相遇,随即交战。结果西国兵作战失利,[东国兵]乘胜杀害,俘虏了[西国]国王,杀掉了[西国的]将领,杀害[西国的]士兵,不留一个生灵,血流[成河],浸染了土地,这种遗迹就留在这里了。
媲摩城雕檀佛像
从战地往东走三十多里,到达媲摩城。[那里]有用檀木雕成的立佛像,高两丈多,有非常多的灵应,时常放出光明。凡是有疾病的人,按照自己疼痛的部位往像上贴敷金箔,可以立即痊愈康复。[人们]向佛虚心请愿,也多半能够满足心愿。[我]听当地人士说:这尊佛像是以前佛在世的时候由赏弥国的邬陀衍那王制作的。佛去世以后,这尊佛像先从那里凌空来到瞿萨旦那北部的曷劳落迦城中。当初,这座城中的人生活安乐,财产富饶,但是深深迷陷在异道邪见之中,[对这尊佛像]并不珍重礼敬。他们虽然听说这尊佛像是自己凌空而来的,却只认为神奇而不可贵。后来有一位罗汉来礼拜这尊雕像,国人对罗汉服装容貌的奇特感到惊异,奔跑着去报告城王。城王于是下令,用沙土掩埋这位奇特的人物。当时罗汉身上满是沙土,赖以糊口的粮食也没有了。这时候有一个人心中感到十分不愿。他原来就经常礼敬这尊佛像,见到这位罗汉,便暗中给他吃食。在罗汉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对这个人说:“[我]走后七天,天空将要降下一场沙雨,把此城埋没,不留一个生灵,你应当知道此事,早做离城的安排,这是因为他们用沙土掩埋我,所以遭到了这种灾祸。”罗汉说罢离开,忽然不见。那个人进城[把这消息]遍告亲朋故旧,听到这话的人,对他无不嘲笑一番。到第二天,忽然刮起大风,吹走了污秽的垃圾,从天上还降下各色珍宝,铺满通衢大道。人们更加咒骂告诉他们要发生灾难的那个人。那个人知道灾祸是必然要[发作]的,私下里开凿了一个地下通道,通往城外,做成地穴。到第七天夜晚的夜半之后,从天而降的沙土填满城中。那个人从地下通道走出[城来],往东来到这个国家,住在媲摩城。那个人刚到,那尊佛像也来到了,佛像便在这里受人供养,[人们]不敢挪动[佛像]。[我]听先贤记载中说:释迦佛法灭尽的时候,佛像将入龙宫。如今曷劳落迦城已经成了一个大土丘了。诸国的君王、各地的豪强都想加以发掘,求取宝物,但总是刚刚走到土丘旁边,便突然狂风暴起,烟云四合,使人迷失道路。
尼壤城
从媲摩城以东进入沙碛,走二百多里,到达尼壤城。尼壤城方圆三四里,位于一片大沼泽之中。沼泽地闷热潮湿,难以跋涉,沼泽里长着茂密的野生芦苇、杂草,不再有路可寻。剩下唯一的一条能够成行的通道是前往尼壤城的小径,所以往来的行旅都要取道此城,而瞿萨旦那也就以此城作为东部边境的关防了。
大流沙以东行程
从这里往东便进入大流沙,黄沙流漫,随风聚散。行人走过之后留不下任何足迹,因此人们往往迷路,四顾唯见黄沙茫茫,漫无边际,不辨方向,所以来往的行人将死者留下的骸骨堆积起来作为指路的标记。这里缺少水草,风多是热风,每当热风卷扬的时候,人畜昏迷,并因此积累成病。[在这里人们能够]不时听到歌唱、长啸或是哀号啼哭的声音,闻声四顾,又恍然不知声音发自何处。因此常常有人在这里丧生,这是因为鬼蜮魑魅作祟的缘故。
[在大流沙中]走四百多里,到达货逻故国境域。此国空旷已久,所有的城镇一片荒芜。
从这里往东行进六百多里,到达折摩驮那故国所在地,这也就是沮末的地界了。[这里的]城垣岿然耸立,人烟却早已断绝了。
从这里再往东北走一千多里,到达那缚波故国,这已经是楼兰的境域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