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ross-currents.berkeley.edu/sites/default/files/e-journal/articles/perdue_0.pdf
濮德培在这篇学术评论中,首先回顾了20世纪西人对新疆的研究兴趣:
第一波浪潮开始于1910s,各种各样的旅行记、探险家、外交官和文化淘金者来到这篇土地,探索古代的文物遗迹、异域风情浓郁的民族以及使人震撼的自然景观。当然,这些人也卷入到当时的军阀政治之中;他们遗留给后世以丰富的一手见闻,其中以拉铁摩尔为代表。
第二波浪潮开始于1949s,以傅礼初为代表的先驱者,开始利用多语言材料,重新解读新疆及内陆亚洲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档案馆逐渐对西方学者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边疆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相较于拉铁摩尔,此时的研究者更侧重于文本考证而非实地考察的经验。
第三波浪潮是21世纪之交的产物,学者们多倚重俄、满、维、察、波斯等非汉语言材料;新疆不再仅被视作清代边疆的一角,而是成为了欧亚大陆的重心所在。此时的研究带有了很多跨文化、跨地域、全球性的取向。
随后,濮德培分别介绍了20世纪初期拉铁摩尔、吴霭宸、傅勒铭(Peter Fleming)、包懋勋(John Hall Paxton)等第一波研究者的游记见闻和著作,以及20世纪后期傅礼初、博倍思(Andrew Forbes)、米华健、濮德培等第二波研究者的著作。
濮德培指出,尽管第二波研究者注意到新疆的跨国因素,但他们始终将研究重点放在关注当地民族与清朝或民国政府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清朝对新疆的征服和统治模式是空前的,打破了拉铁摩尔的循环互动论,并重新思考“中国”的构建过程。这些研究虽然极具突破性,但依旧是将新疆置于远离北京的边缘地带。第三波研究者将更多兴趣放在新疆作为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的全球史面向,本文就是要对近两年出版的6本相关专著进行总结。
1、Kwangmin Kim, Borderland Capitalism: Turkestan Produce, Qing Silver, and the Birth of an Eastern Market, 2016.
首先是金光明在2016年出版的《边境资本主义:突厥斯坦产品、清朝的白银与一个东方市场的诞生》。在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对峙及其后的统治中,新疆伯克选择与清朝合作,谋求商业利润。伯克们介入到当地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个人的地方势力为当地和跨国市场扩张土地及雇佣劳动力,借助清朝的权威获取更多的商业契机。濮德培列举了书中额敏和卓、鄂对等人的案例佐证。然而,这种农业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也滋生了不满,被剥夺土地的劳动人群逐渐与草原游牧者联合在一起,时刻准备突袭新疆绿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世纪的张格尔之乱。
在19世纪中期,清朝与伯克的合作随着前者的经济崩溃而遭到破坏。清朝无法再用白银补贴当地的经济,转而鼓励地方加快开采铜矿,发展地方货币,然而这也带来了通胀和更多的骚乱。1864年的阿古柏之乱,不仅摧毁了绿洲资本主义的基础,也切断了地区与内地市场之间的联系,为日后经济层面的离心及对中央欧亚和俄国的倾向埋下伏笔。
2、Rian Thum, The Sacred Routes of Uyghur History, 2014.
莱恩·图姆的《维吾尔历史的圣路》。如果说金光明的研究着重于伯克资本主义家与地方人群之间的疏离和剥削关系,图姆就提供了当地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图景。
作者通过19-20世纪的一些圣徒传等手抄本(tazkirah)文献、朝圣习俗、口述传说探索维吾尔人的历史体验,并将六城(Altishahr)维吾尔人的文化联系拓展到中央欧亚、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随后,濮德培介绍了手抄本这一特殊的历史文献,它并不只是对宗教教义的叙述,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工具,当地人将其对清朝的看法掺入到手抄本的故事中。例如,波斯史诗《列王纪》中有英雄夏沃什(Siyavush)被“图兰人”处死的故事;在新疆的手抄本文献中,图兰王被描述为佛教徒,实际上是在影射北京的清朝皇帝。
本书关于维吾尔认同形成的观点,请参考这篇译文:O莱恩·图姆:何谓维人? 这里不再赘述。
3、David Brophy, Uyghur Nation: Reform and Revolution on the Russia-China, 2016.
大卫·布洛菲的《维吾尔民族:中俄边境的改革与革命》。这本书之前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简而言之:在19-20世纪中央欧亚的贸易、劳工、难民和知识网络影响下,喀什噶尔和塔兰奇两大俄属突厥斯坦的离散群体何以在汉民族主义、扎吉德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兴起之际重新发现“维吾尔”的历史和身份。
实际上,维吾尔民族并不是经过民族识别而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布洛菲还将他的研究与汉民族主义进行对比:海外离散群体的作用、商人的领导作用、与苏联和西方力量的接触,以及种族团结和阶级意识交叉的观念等等。
剩下三本讨论汉人在新疆的书以及最后的总结请自行阅读原文:
4、Judd Kinzley(金家德), Production and Power in China's Far West: Gold, Wool, and Oil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Xinjiang, 1893-1965, 2016.
5、Justin M. Jacobs, Xinjia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s State, 2016.
6、Tom Cliff, Oil and Water: Being Han in Xinjiang, 201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