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出够整个婚礼来宾享用的抓饭,艾提江师傅得提前准备专门的大锅,这口大锅非常有气势,目测直径大约1米,一锅可做出400人的抓饭,艾提江师傅今天要准备两锅。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判断,配料的大致比例是35公斤肉、60公斤黄萝卜、5公斤皮芽子、60公斤米。点火热油十几分钟后,先将剁成大块的牛肉放入,略微翻炒。牛肉看上去大小均一,有红有白,“因为维吾尔族吃牛羊肉并不是清一色的瘦肉,讲究肥瘦搭配,有肉有骨,这样才香,而且有嚼劲”。随后加入皮芽子、黄萝卜块,添水加盐。红红的肉和黄黄的萝卜在一起炖了20多分钟后,满屋雾气腾腾,香味飘散,艾提江说,这时候肉的水分大概渗出了六七成,可以下孜然了。孜然是去膻解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还是维吾尔族祛风散寒、暖胃健脾的一剂良方。之后马上放米入锅,这是做大锅抓饭最考验功力的环节。艾提江缓慢地绕锅一圈将米倒入,并不是想象中的平铺锅底或者堆成一座山,而是让米形成一个环形,稍稍埋平,在中央和边缘留出空隙,将炖肉时多余的水滤出。“因为锅内热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中央加热慢,温度低,所以把米堆放在四周尽快加热。而热量要向外扩散,所以还要在边缘留出通道。”等米煮到五六成熟了,撤掉柴火,靠炭火来焖。几分钟后将米持续翻动,让汤汁均匀渗入,再把出口都封上,以保存热量。看米饭差不多熟了,艾提江拿一根洗净的大木棍在米饭堆中均匀戳出几个通气孔,否则米饭会太硬。之后把米饭表层封上,保温。这还不够,助手又拿来8个最大号的盘子,不是盛饭,而是直接扣在了米饭堆上,尽量不留空隙。盘子上加盖一层毯子,再加锅盖,里三层外三层地捂得密不透风。艾提江站在灶前很有成就感,他说,这样子还要焖上两小时左右,做出来的抓饭才香。
8点半,天还蒙蒙黑,第一锅抓饭揭开锅,先分出一部分送给医院、孤儿院、清真寺。这时候从清真寺里做完早礼拜的第一批客人也陆续到了,主人站立在门口迎接,握手、抚胸,互致“萨拉姆空”。走在最前面的是几位德高望重的阿訇,共同的标志是长长的胡须,还有脚上的羊皮软靴,功能相当于袜子,方便在清真寺或室内穿脱,外出只要再套一个船形橡胶鞋就可以了。他们是贵宾,用阿不都瓦壶净手后,被请入精心布置的小厅,依次盘腿坐定。照例是每人先上一杯茶,一块馕。翻译祖力告诉我们,先吃口馕,填一下肚子,一会儿吃抓饭才不上火。接着又端来十几盘瓜果、葡萄等,满炕红红绿绿,十分丰盛。约摸几分钟,一盘盘冒着热气的抓饭端上来了,米粒油亮金黄,仿如珍珠,每盘上面放着一大块焖好的牛肉。阿訇带领众人祈祷,说一句,“大家请吧!”食客们就动起手来。顾名思义,抓饭当然是用手抓着吃的,但用五个指头把一粒粒米送到嘴里,不撒不漏,可是一门技巧。邻桌的客人告诉我们,“用手抓吃着才香!”据说以前吃完抓饭,不忙去洗手,男人们会悄悄用抓饭油捋胡子,女人则用手指抹眉毛和眼睫毛,可让毛发油亮又健康。入口的抓饭妙在米粒油亮喷香,而肉和黄萝卜的搭配又让饭油而不腻。就这么一批又一批,一炕又一炕,一盘又一盘,大约有1000多人陆续赶来,客人们满手是油,满嘴是油,热闹非常,像在赶巴扎(集市)。当太阳升到一竿高时,人流渐渐稀疏,两大锅抓饭也所剩无几了。
浩大的“抓饭工程”告一段落,婚礼仪式才刚刚开始。这时天已经透亮,阿訇和新郎忙着往新娘家赶,举行证婚的“尼卡”仪式。木合太尔家早已隆重布置过,一间客房里放置一张长桌,上铺镂空花纹的白色欧式大餐布,丝绸坐塌铺设在周围,桌面上摆放着各类水果、干果、甜点,还有花纹装饰的中亚风格茶具。桌子正中,是掰成几块的“艾曼克”薄馕,高高摞起呈塔形。木合太尔告诉我们,有些馕是前一天来的亲戚朋友送来的,依旧俗,在大圆盘上放一个大馕,上面放砖茶、方糖、布料等礼品,外面用餐布包上,由主妇拎着或托着去贺喜。当她们离开时,主人会在来客的大圆盘上放一张薄馕,舀一碗抓饭在上面,由客人用餐布包好拎着回去,也有客人自己包一些抓饭离开,婚礼的喜悦由此而四散延伸。
“尼卡”仪式是私密性的,外人特别是女性不能进入。主持的阿訇们先入座,最后是新郎。喝茶吃馕,再端上一盘抓饭。祖力提醒我注意,新郎的坐垫垫了四五层,而且端给新郎的抓饭几乎满盘都是牛肉,他的茶水里也多放了几大块冰糖,“这些都是新郎的面子”。阿訇诵经祝福后,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妇。新郎大声答应愿意,再经人传话给另一房间的新娘,传回来的回答也是愿意。于是夫妻双方分吃一块在盐水里泡过的馕,表示同甘共苦的决心。
文章评论